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11-06
7

一度被视为创新“红海”的COPD治疗领域,如今成为跨国药企眼中的香饽饽。
短短四个月,超过237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这个领域——GSK与恒瑞医药达成120亿美元合作、默沙东约100亿美元收购Verona Pharma、罗氏10.7亿美元引进荃信生物双抗、GSK再以超7亿美元获得siRNA药物全球权利。
热潮背后,必有逻辑。
随着肿瘤和自免领域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巨头们正在寻找新的增长蓝海。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个曾经被传统吸入药物统治多年的领域,正因对疾病机理的新认识和创新疗法的突破,焕发出新的生机。
被低估的千亿赛道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
中国COPD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5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3.6%,每年死亡人数超100万人,慢阻肺已成为国人的第三大死因。
全球范围内,COPD患者数量约3.842亿,中国市场患者数量占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令人担忧的是,中国COPD的诊断率仅为26.8%,治疗率只有20.2%,与美国68.3%的诊断率和58.3%的治疗率相距甚远。
这一差距同时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传统COPD治疗好比只擦拭漏水的水槽,却不去修复水管,无法阻止肺功能持续下滑。
但这一困境正被打破,关键转折点在于发现约20-40%的患者存在“2型炎症”。这一发现为精准靶向治疗开辟了道路,并催生了干细胞、靶向生物制剂等前沿疗法。例如,吉美瑞生的肺干细胞疗法不仅能改善症状,更能实现肺泡的再生修复。
这意味着,COPD治疗已正式开启从“对症”到“对因”的革命性转变。
从仿制跟随到创新并跑
在全球COPD市场格局重塑的浪潮中,中国本土生物医药公司正在快速跟进。
其中,健康元在COPD领域的布局尤为典型,他们通过“PDE4吸入剂+口服PREP抑制剂+ICS吸入剂”的组合,形成COPD治疗矩阵,覆盖全病程需求。
在靶点布局上,中国公司也展现出前瞻性。
康诺亚的司普奇拜单抗、荃信生物的TSLP单抗、以及博安生物的IL-4Rα单抗等,都在紧跟全球研发最前沿。
今年7月,GSK与恒瑞医药达成一笔高达120亿美元的BD合作,核心标的正是治疗慢阻肺病的PDE3/4抑制剂创新药。这笔交易展现了中国药企在COPD领域的创新实力得到国际认可。
重金押注COPD
跨国药企一掷千金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专利悬崖是驱动因素之一。跨国药企未来几年面临的专利悬崖压力,迫使它们必须寻找有潜力的新产品线。
临床需求巨大是核心动力。COPD领域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现有治疗手段主要能缓解症状、延缓病程,但对不同炎症表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
技术创新突破带来机遇。对COPD疾病异质性认识的加深,以及新疗法的成功,为开发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
市场增长可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环境因素变化,COPD患者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药物市场空间巨大。
从投资回报角度看,COPD作为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这确保了市场的持续性。与部分用药周期有明确终点的疾病领域相比,COPD药物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加稳健。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革命
COPD治疗领域的创新,只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革命的一个开端。
随着多种创新疗法的突破,千亿美元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相结合,正在推动整个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快速发展。
未来COPD治疗可能会更加个性化。基于患者的炎症表型、基因特征和临床表现,医生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也可能成为趋势。就像肿瘤治疗从单一药物走向联合疗法一样,COPD治疗未来可能会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征,采用不同机制药物的组合方案。
随着更多创新药物上市,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将成为关键问题。如何让更多患者能够用上这些创新药物,是药企和支付方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对中国药企而言,COPD领域的创新突破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化机遇。随着本土药企在前沿靶点快速跟进并形成梯队化布局,它们正成为全球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最终,所有这些进展将惠及全球数亿COPD患者——让呼吸的自由不再遥不可及。
产业资讯
医药观澜
2025-11-06
5
产业资讯
药圈头条
2025-11-06
6
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11-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