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物探索 2015-02-12
2015年2月7日,由连续十一年排名全美第一的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举办的第12届美国新生血管年会于在迈阿密举行, 400位全球眼底病学最杰出的科学家及临床工作者,共同探讨新生血管性眼病及渗出性眼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重点就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讨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黎晓新教授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丁小燕教授在大会上相继做了主题发言,分别介绍了康柏西普AURORA试验PCV亚组分析及LAMP试验相关结果。
AURORA试验是康柏西普治疗继发于w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变Ⅱ期临床试验,其1年的结果已发表于Ophthalmology杂志。此次会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对其中53例经ICGA确诊为PCV的受试者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初步显示:单用康柏西普能够有效治疗PCV。患者视力较治疗前可得到大幅提高,此外解剖学结构也能得到显著改善,息肉样病变明显消退。
LAMP(Treatment of Very-Low-visio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with Conbercept)试验是一个前瞻性、单臂、单中心、开放性II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探索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wAMD导致的极低视力患者(最佳矫正视力<19个字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试验纳入的受试者包括CNV、经典型CNV和隐匿型CNV等各种wAMD亚型。
研究结果表明,康柏西普可以明显改善wAMD造成的极低视力患者的视力,并且可以用于各种wAMD亚型。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提示了康柏西普治疗极低视力患者的安全性。
大会主席Philip Rosenfeld教授总结时强调:过去一年,康柏西普在国际眼科会议频频亮相,已经越来越被全球眼科专家关注。其已经公布的多个临床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此次会议公布的康柏西普对wAMD导致的极低视力患者和PCV患者均显示出治疗效果显著,这是抗VEGF药物治疗探索的又一重大成果,为世界性难题——PCV和极低视力患者增加了新的治疗手段,期待康柏西普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证据,在世界眼科舞台上发出越来越美丽的“中国声音”。
关于康柏西普
康柏西普是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融合蛋白,能特异性地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达到治疗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眼底疾病的目的。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疗效方面,初始3个月每个月给药1次,绝大部分AMD患者的视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后续治疗中无需每月给药,也能维持提高的视力;在安全性方面,未发现与药物直接相关的不可逆转的不良事件。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后天失明的首要原因。黄斑变性分为干性(非渗出性)或湿性(渗出性)。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0.6%,根据全球范围数据统计,AMD致盲人数占所有致盲人数的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是眼科界公认的难治疾病之一。
目前国际上AMD的主要治疗方案为单抗药物,该类药物必须每月给药一次,才能维持提高的视力不下降。康柏西普作为治疗AMD的新一代产品,与单抗类产品相比,具有多靶点、亲和力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能够明显提高视力,并能减少给药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