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lsevier 2014-9-12
如果说今年第一季度跨国药企在华增长较慢,那么第二季度有的企业加快了增长速度,而有的企业却在减速。
第一季度阿斯利康(AstraZeneca PLC)和礼来(Eli Lilly & Co.)处在领先位置,在华销售额分别增长了22%和21%。特别是阿斯利康已经超越了其它在华竞争对手。2013年阿斯利康全年度销售收入增长了19%,在制药行业遭遇强劲逆风加之全国范围的反腐行动的影响下,这家英国企业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A Slow Beginning In Q1: China Big Pharma Roundup" — PharmAsia News, Jun. 11, 2014 5:29 AM GMT)。
不过,第二季度阿斯利康被美国制药巨头辉瑞(Pfizer Inc.)赶超。这家位于纽约的企业第二季度增长了25%,比阿斯利康高了2%左右。另一家表现突出的企业是赛诺菲(Sanofi)。这家法国企业第二季度增长了13%,而第一季度仅增长了10%。此外,默克(Merck & Co. Inc.)也摆脱了2013年有两个季度负增长的阴影,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了4%。
令人惊讶的是,2013年凭借全面的产品组合稳固增长了23%的诺华(Novartis AG)今年却增速缓慢。今年第一季度诺华的增长率降至17%,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至13%。诺华的产品组合涵盖了需求量大的心血管、肿瘤以及眼科和仿制药。
长尾效应
综合各家企业公布的财报数据、投资者情况介绍和电话会议来看,有一个制胜战略是很明确的:重视成熟产品。成熟产品仍在继续推动跨国药企的在华增长。这所谓的“长尾”效应主要归因于成熟品牌的号召力、市场渠道和处方习惯。
在中国,一些成熟品种的强劲销售很能说明这种长尾效应,比如辉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和络活喜(氨氯地平)、阿斯利康的可定(瑞舒伐他汀)、赛诺菲的波立维(氯吡格雷)以及拜耳(Bayer AG)的拜阿司匹林。
在辉瑞认为,这类产品尤其是心血管治疗药物的持续成功符合中国政府希望更好地管理慢性病这一目标。辉瑞称,由于市场需求推动,相比上一季度立普妥在华营收增长55%,络活喜增长30%。
阿斯利康的可定表现也不错,成为了公司第二季度稳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增长了23%,中国的收入几乎占到了其所有新兴市场业务的40%。
同样,拜阿司匹林仍然是拜耳公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赛诺菲第二季度在华销售额约为4.01亿欧元,这主要归功于波立维、来得时(甘精胰岛素)和克赛(依诺肝素)。
尽管面临着来自中国多家本土生产商的仿制药竞争,当季波立维的销售额仍然增长了16%,达到1.24亿欧元。
扩充销售队伍
除了完善产品结构之外,迅速增长的企业在经济疲软、劳动力成本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仍然大大扩充了其在华销售队伍。
其中,诺和诺德称第二季度在华销售额增长了17%,主要增长动力是现代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公司加大了对市场营销和销售的投入,这也推动了公司的增长。这家丹麦企业把中国、美国和其他几个国际市场作为营销投入的重点,并计划增加员工人数12%。
竞争日趋激烈
跨国药企的高管们指出,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这样的竞争品种包括贝达药业的凯美纳(埃克替尼),这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贝达药业称,由于售价较低,埃克替尼的市场份额正在继续扩大;2013年该药的销售额达到了4.748亿元人民币(约合7,640万美元),而2011年刚刚上市时只有6,000万元人民币("Betta IPO Tells Tale Of Shifting Strategy By China Innovators" — PharmAsia News, Jul. 18, 2014 1:20 AM GMT)。
新产品推动增长
分析师警告称,虽然专利到期的原研药表现突出,但所谓的品牌仿制药会面临相当大的定价压力,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波士顿咨询集团在1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道:“大多数跨国企业的主要业务基础是专利到期的原研药。但这种业务基本上再过5~10年就会消失了。”
BCG在报告中指出,因此跨国企业必须重视把真正的创新品种带入中国市场("Off-patent Originator Drugs Could Disappear In China Over Next Decade: BCG Report" — PharmAsia News, Mar. 3, 2014 6:31 PM GMT)。
为此,阿斯利康等企业已经开始着眼于一些新的品种,比如信必可。
挑战依然存在
虽然增长前景不错,但挑战也不小。比如,葛兰素史克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合规调查带来的阴影。距离这家英国企业被卷入合规风暴中心已过一年,但第二季度公司的销售额继续下滑, 达25%,比第一季度还低。
2014 Q2跨国药企在华销售增长情况
数据来自各家公司公布的财报,按照固定货币汇率单位计算。罗氏的数据为半年数据(1~6月)。
辉瑞、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诺和诺德和礼来使用的是集团数据。罗氏的数据包括诊断产品。GSK和默克的数据包括药品和疫苗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