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DC-PharmAsia News 2013-08-22
商务部回应:调查针对外企的说法“毫无依据”
NDRC重在定价,SAIC重在执法,而商务部则通过其下设的市场秩序司和反垄断局负责调查垄断行为,反垄断局同时也是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
从GSK到其它跨国制药企业,近期的商业贿赂调查令行业观察者质疑这次的行动是否重点针对外企,而在间接支持内企。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
沈丹阳在8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商务部对媒体近期关于GSK、赛诺菲、礼来等外商投资制药企业的报道非常关注。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一旦触犯中国法律,都将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有人问道这样的调查是否会影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信心时,沈丹阳回答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是改善中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在恶化投资环境。
沈丹阳继续说:“希望大家能够从客观、积极的角度看待这类事情。”“我们相信,依法查处违法企业将有利于增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信心,而不是相反。”
“很难说”
作为代表在华跨国药企的贸易机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没有对这次调查是否针对其某些成员企业的问题表态,只是表示仍在关注正在进行中的调查工作。
RDPAC传媒总监Alex Zuo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PharmAsia News)的采访时说:“这很难说。从商务部发言人的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RDPAC的39个成员企业中包括GSK、赛诺菲和礼来。Zuo表示,相关政府部门尚未要求RDPAC配合调查。
然而,随着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华经营的跨国药企的确需要引起重视。为此,RDPAC也已经要求其成员企业加强合规方面的工作。
Zuo表示,最近RDPAC已向每家成员企业的负责人发函敦促其重视并加强合规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最终被证明确实违反了中国法律的成员企业,RDPAC还计划采取措施予以处罚。
新华社:不是只有外企存在问题,调查GSK也不是根本解决办法
中国有句话叫“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当大家正在讨论这次全国性反贿赂调查是否重点针对外企时,中国政府官方媒体新华社指出了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之前就有分析师指出,公立医院经费不足、医生待遇差才导致了医院不得不依靠药品销售来增加收入。经费不足导致了高价药品被过度处方,滋生了回扣、腐败等问题。
在8月12日一篇名为《反贿赂仍需医疗制度改革》(More Reform Needed In Health Care Sector)的评论文章中,新华社承认腐败问题在药品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并指出中国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也经常向医生行贿以销售出更多的药品。
新华社称:“[GSK、礼来和赛诺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只有这些企业才有,事实上这是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种常态。国内药企还会与医生和医院维持密切关系以扩大销量,行贿就是手段之一。”
实际上,新华社承认了药品行业贿赂问题猖獗,这也是业内很多人都知道的。例如,近期就有省级官员因收受贿赂而获罪。今年5月,原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接受12家药品企业的贿赂,共计82万元人民币;湖南省药检所副所长受贿71万元人民币。
杭州曼哈顿资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 王进称,自调查开始以来,一贯通过庞大医学会议和推广费用来扩大产品销量的国企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类活动。部分医院也开始禁止销售代表拜访。一家三甲医院甚至在医生办公室门口贴上了“医药代表不得入内”的标语。
王进指出,中国政府打击商业贿赂,减少对药品销售回扣的依赖,这从长期来看其实对外企是有利的。他补充道,跨国企业更愿意在更加规范的环境下开展业务,因为他们在学术推广活动方面历来都占有优势。
新华社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可持续解决方案是改革公立医院。
新华社称:“对涉嫌抬高药价行为的企业展开调查其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更加深入的改革才能打破医院现有的业务模式,允许医院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经费,而不是提高药价。”
为此,国家卫计委(NHFPC)也表达了根除腐败的决心。在8月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国家卫计委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制度,并加快公开、透明交易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