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通知公告协会活动国际交流投资大会品牌评选其他会议
投资学界、业界大咖共话中国未来医药创新之路
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 2023.04.04 824

2023年3月29日,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讨论嘉宾针对“中国未来医药创新之路”这一主题,围绕国内外环境变革下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引发产业界深思。中国药促会国际创新药物监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埃格林医药董事长杜涛主持了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凯先、中国药促会2012-2013年度会长、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朗来科技CEO、原FDA定量药理审评室主任王亚宁和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参加了讨论。

11-1.jpg

谈中国医药创新的未来道路,不得不谈当前中国医药产业的来路。杜涛谈到,中国医药在过去十年高速发展,得益于三条:一是医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变;二是国内和海归科学家对医药的贡献:三是民间资本对创新药的支持。

但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从外部来看,陈启宇认为,近年来,尤其是疫情三年,中国和外部交流滞后,中美脱钩、战争冲突、金融问题等加剧了内外环境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化。近年来中国医药创新出海成为趋势,王亚宁以FDA肿瘤领域为例分析中国创新药出海面临的外部挑战,即药品审评标准将更高、更严,单臂、有条件上市的情况将非常困难。FDA近期实施的Project Equity要求未来的临床试验要纳入更多的人种,这对人种相对单一的我国而言将较为困难。而Project Optimus及近期出台的指南要求剂量优化,这将直接导致更长、更大规模的试验和更久的批准时间。这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从内部来看,许小林认为,中国正在探索如何从医药大市场、制药大国,变为真正的制药强国。他给制药强国作了定义“即拥有完善的制药体制、标志性的企业到具有真正全球竞争力的管线的国家”。丁列明谈到,2015年以来我国药品监管改革政策变革了制药体制,提升了行业信心,为创新带来稳定预期。得益于国家医保政策,埃克替尼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从产业化到商业化较为成功,早前预期高峰销售额10亿,而12年来每年平均销售就已经超过了10亿。但也有不少产品较难实现盈利,例如:“一个新品种,第一年上市亏损2个亿,还没有摊研发费用。再例如耗时18年做治疗牛皮癣药,中国优先审评审批,但商业化很不成功。投入不少于10个亿,每年销售额才几千万。”这使得创新难有持续性。陈启宇则以仿制药出海为例指出,中国仿制药进入欧美市场还很难,产品缺乏竞争力,复星医药在美国销售并盈利的仿制药是从印度企业收购的产品。这反映的是全方位能力有待提升,包括研发能力、对当地规则的了解程度、合规能力等。只有提升能力才能够到高水平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启宇和丁列明指出,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的主要动能的中国医药企业,在未来创新之路中,提升能力是要务。丁列明认为,能力对企业而言包括原创能力、转化能力,临床研究能力、产业化、商业化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但企业全面提升各种能力是艰难的过程,陈启宇和丁列明认为,这需要靠“合作”、“抱团取暖”解决。丁列明提到,医药医药产业有很大的特殊性,产业链越长越需要资金,企业也需要打造生态圈,与初创企业和优秀的科学家合作,共同发展、协同创新。

在当今创新药发展内卷时代下,基础研究能力和转化能力对创新而言尤为重要。陈凯先院士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做好国际上已经有的靶点和思路,研发出更好的药。但也要布局力量,把短板即原始创新的弱点不断增强。”另外,虽然从每年发布在顶级期刊的论文数量来看,我国已经接近美国,但论文大部分体现在对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的认识上,颠覆性的技术和转化成果还不足,需要更长效更系统的机制去解决。

最后各位嘉宾也谈到了人工智能将极大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缩短开发时间,对医药产业方方面面带来变革。

正如陈凯先院士所述,中国医药未来创新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资本将以更开放但更“挑剔”的眼光面对创新,企业将依靠自主研发、生态合作、新技术应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也同样期待政策给予中国医药创新更大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