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安徽模式”再引基层医改意见交锋
医改专题 2012-02-20 3417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2-02-20


随着3月的到来,医改即将面临中期评估。作为医改的重要实践——“安徽模式也面临着阶段性总结。目前,各路行业协会、医改专家组、媒体都对安徽改革成果进行了全面调研。

据记者了解,目前针对安徽模式形成了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安徽模式的思路,尤其是在招标采购方面取得的降价效果,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萎缩,影响了一些基层医生的积极性。

春节前,一篇名为《最彻底医改迷路》的报道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据记者了解,该报道中反映的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医生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卫生部门的关注。

对于在基层医疗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也公布了其在安徽的调研报告,称赞安徽医改成为社会建设的典型样本。

李玲对安徽模式在初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作出了回应:改革的关键是破除以药补医,坚持公益性,只要政府的责任真正到位,改革就能够取得预期成效。

A.“空置的基层医院

从协会和媒体的调研来看,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了人去楼空的现象。在不少外观崭新、整洁的卫生院里,挂号大厅、输液室、手术室、病案室一应俱全,但数间病房内却没有病人。

以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中心卫生院为例,201111月间,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这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卫生院呈现出这样的景象:2年前政府投资兴建的4层高的住院楼几乎没有使用过。病房里只有寥寥数位住院病人,其余的病床都闲置着。由于使用率太低,第三层的一间康复病房甚至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小食堂。

从很多调研结果来看,这确实是普遍现象。肥西县卫生局在2010年的医疗工作总结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住院人次下降57.4%,报销比例从2009年的20%下降到10.5%;县内县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下降了5.1%,同时,流向合肥各类医院的病人增加了22.2%

基层医改的目标本来是通过降低药费来吸引患者就医,实现真正的下沉,从而减轻患者负担。而取消以药养医之后,基层医生不能适应收支两条线制度下的收入机制,从而出现了推诿病人的现象。因此,很多患者不得不到合肥的大医院求医。

收支两条线制度下,医务人员的工资不再与业绩直接挂钩,而是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政府部门设计出的绩效考核办法实行激励。

很多调研报告显示,收支两条线的做法固然可以割断医生以药养医的逐利冲动,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就会立刻出现。基层医院里,基本药物之外的药品比较匮乏,以及医生积极性下降,共同把大批患者推向上级医院。直接后果是:尽管乡镇卫生院单次医疗费用在下降,大多数病人的实际医疗支付费用不降反升。

B.显效尚需时日

尽管对于安徽的基层改革存在很多争议,但李玲教授在调研结束后却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她看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她表示:改革前,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靠卖药来维持运行,药品购销的不正之风盛行,过度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行为十分普遍,医务人员价值观念扭曲,群众负担很重。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变革旧体制,建立新机制。

来自李玲的调研报告显示:安徽医改开始时,有些医务人员不理解,有些长期相信药品广告、习惯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也不理解,但是经过宣传教育,患者的就医行为变得更加理性,这也是医改的成效。

此外,安徽模式也在求变,李玲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安徽医改后,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结果和收入挂钩,改变了医生收入和药费挂钩的机制。医务人员从以药养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公益性服务上,医患关系自然和谐了。

在谈到扭转以药补医机制惯性问题,李玲强调:由于公立医院改革尚未完全推开,基层医改的成效也受到影响,但等公立医院也实现公益性后,基层医改的成效就将更加明显。

据记者了解,由于三级甲等医院尚未彻底取消以药补医,因此大处方和贵药依然有市场,从而造成了基层患者的不合理流动以及基层医生推诿病人的现象,如果三甲医院逐步实现取消以药补医,那么基层医院推诿病人的现象也会逐渐减少,医疗费用才有望下降。

显而易见,很多地方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上海和北京,已经将基层招标和三级医院招标进行捆绑,如果不能实现价格上下联动,基层改革就很难有效果。

据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已经把全面取消以药补医作为最终目标,因此,此时为安徽基层改革下定论也为时过早。

一位对安徽模式持温和批评态度的学者表示:在医改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保住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李玲在调研报告最后也重申了她的观点:加强社会建设,还要充分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扭转一度照搬经济建设思路搞社会事业的思潮。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