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NBOUND-每日经济-第4660期 2014-4-30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吵吵嚷嚷中已经搞了五年,据参与医改方案的专家称,五年来,政府总共投入的经费高达3万亿元。国家为医改拿出了巨资,医疗改革的成效如何呢?
长期参与医改方案研究和设计的北京大学李玲教授日前表示,医改五年来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预防方面,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第二,看病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三,吃药方面,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四,报销方面,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李玲教授看来,医改的各个分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比如十年前80%以上的中国人没有任何保险,现在医保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此前中国医改的目标设定是重建医疗卫生制度,强调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在李玲看来,医改最大的成就是使中国基层医疗卫生发生了三方面的变革。首先,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定位和责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次,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增加政府投入是新医改的重要特征。第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创收、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公益,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由过去“等病人上门”的服务向深入社区、家庭的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转变。
不过,从老百姓就医的实际感受以及医生们的反映来看,医疗改革并不像投入了3万亿之后取得了显著进展的改革。比如,老百姓看病并没有变得便宜,以药养医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过度检查的现象依然严重,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在国内依然严重,医疗服务质量并没有看到明显提高,医患纠纷反而愈演愈烈。如果医疗体制改革并没有带来显著的进展,那么医改的意义又何在呢?即使不能断定医改已经失败,但成效不佳则是可以肯定的。
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中国医改最重要的缺陷就是没有抓住关键问题,所提的目标很宏大,改革方案停留在所谓的顶层设计层面,而医改顶层设计方案只是定了目标、原则和方向,可操作性不强,当然落不了地。医改效果不好是因为缺钱吗?钱的确很重要,但医改最核心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因为国内医改做得好的地方恰恰不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另外,政府投入的3万亿主要投到了医保,投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比重很小;由于公立医院改革滞后,医药费用的利益链不仅没有打破,反而在大量医保投入的刺激下茁壮成长。新医改以来,医院药品费用快速上涨,医疗费用变成了吃药费用。
我们认为,中国医改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抓住:一是改变现有医疗体制中对医生劳务价格的扭曲定价。现在病人都觉得看病贵,但在公立医院,一个护士注射价格才1元,还不如擦一双皮鞋。医生的待遇与其专业能力严重不匹配,一个专家门诊收费才17元,医生看一次病可得2元。这种定价扭曲严重抑制了医生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政策不对,“以药养医”与“过度医疗”在中国大行其道,医疗道德问题使得社会对医生失去了尊敬,形成了“在体制内越有良知的人,越想出走”的逆向选择格局。
二是改革医疗机制,在强化监管之下,鼓励医生自由执业,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有质量的医疗服务。此前的医改方案忽略了医生的主动作用,把医生视为如同医疗器械一样的“死资源”,没有调动他们成为医改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如果能借鉴国内外现成的发展经验,鼓励医生多点执行、自由执行,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从国内迄今的实践来看,少数体制内的医生冲破体制束缚,开始自由执业,这为医疗体制改革带来了很大冲击。如果现有医疗体制不改,将会有更多医生在体制之外来建立新的体制。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医疗体制改革应该抓住医生和服务供给两个要素,调整医生劳务定价,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医生向社会提供有质量的医疗服务。(A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