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观察家报 2015-8-14
随着我国药品监测网络覆盖面的逐年扩大,及发现和搜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能力的增强,近5年,我国ADR报告总数持续上升,2010-201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累计收到的报告数量约达540万份。而从具体的药品来看,尽管抗感染类、中药注射剂等类别与剂型都是这些年来发生不良反应的“重灾区”,但数据也反映出,这些类别的不良反应正得到重视,整体的用药安全状况也趋向改善状态。
整体:监测覆盖面逐年扩大
从2010-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心收到的数据报告来看,我国ADR报告份数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2014年,我国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共有132.8万份,较2013年增长了0.8%;2013年,我国ADR报告总数达131.7万份,较2012年增长了9%;2012年的报告总数为120余万份,较2011年增长40.71%;2011年报告总数超85万份,较2010年增长23.08%;2010年报告总数逾69万份,较2009年增长8.4%(见图1)。
同时,历年来,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尤其是严重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达34.1万份,与2013年的29.1万份相比增长了17.0%;较之2010年的10.9万份,增幅达212%(见图2)。
总数的上升,得益于我国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上的提升。据了解,2010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线基层用户仅有4万余个;到2014年,全国已有24万余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并通过该网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而这24万余个“用户”所覆盖的范围,也远超国际指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每百万人口的平均报告数量应达到200-400份;而我国此前出台的《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也是,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应达到400份——2013年,此数据就达到了983份。而2014年,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91份,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超出十二五既定目标约2.4倍;同时,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4.4%,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
更深入来讲,在我国总体用药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下,无论是报告数量的上扬、报告质量的提高,还是药品安全监测覆盖面的扩大与监管网络的发达,都在显示着我国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能力正进一步增强。
实际上,自2011年7月开始实施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后,新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于2012年随即全面投入使用,由此监测系统的预警、统计和分析功能得以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