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从临床角度探寻药物研发新领域
产业资讯 2013-02-26 3399

 -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政策和产业发展高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来源:中国药促会    2013-02-25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新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以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为基础的,集成多种生物技术以及与其他学科(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医学、工程学)的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性交叉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和新生物技术药品研发的有利武器,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由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简称中国药促会)、沈阳药科大学主办,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政策和产业发展高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2013222日在沈阳召开。来自国内重点医院的肿瘤、肾病科专家和医药界近八十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出席会议并主持了开幕式。宋瑞霖执行会长表示此次研讨会能够邀请到国内医药界泰斗、知名专家和学者就中国生物研究前沿领域-医药交叉融合、转化医学以及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的基因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与个体化治疗的融合等医药生物新技术进行研讨,带动药物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转变,是中国生物医药界的一大幸事、也是三生制药的一大幸事。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主持开幕式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吴孟超教授,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孙燕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吴孟超院士致辞

 

孙燕院士致辞

 

从临床角度看新药研究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从临床角度看新药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制药研发目前整体投入较少、专利的人均数和总数均很低,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能力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医学交叉融合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临床角度,应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体内生物技术,开展药物靶标筛选,有助于减少药物设计的盲目性、提高药物发现的成功率;另外,应用中药综合作用进行药物靶标筛选也不失为药物发现新途径,而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药用植物品种用于基因缺陷人群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目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樊代明院士作从临床角度看新药研究的主题报告

 

医药前沿交叉与发展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教授作了医药前沿交叉与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基础、临床、药学、公共卫生等医学领域,应用医药前沿交叉融合技术,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如干细胞临床药物的研发。报告以药物研发从资源、基础、药学到临床的全链条来展现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在新药创制乃至其他应用中的广泛存在;报告从病原体的分离、识别等基础研究到疫苗的设计、研发,展现了多学科融合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巨大作用;报告还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所形成的分子影像学为临床上疾病诊断、治疗带来的革命性作用,展示了医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报告展望了国际协作背景下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举措,呼吁医药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团结起来协同创新,共同攻克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曹雪涛院士作医药前沿交叉与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肿瘤必杀计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教授作了主题为肿瘤必杀计:一个外行的浅见的报告。报告着重介绍了在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基因芯片检测与预测技术对肿瘤的标本兼治所起到的积极和辅助作用,特别是MiRNA检测对肿瘤诊断和治疗靶点的选择的重要性,蛋白级转录因子的全系检测对防止指标误判的重要作用。

程京院士作肿瘤必杀计:一个外行的浅见的主题报告

 

肿瘤转化医学的发展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医药生物技术主题组组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教授作了肿瘤转化医学的发展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转化医学是临床医学、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结合发展的时代产物,其核心是组织多学科合作研究与攻关,从而建立从实验室到病床和社区的快速转化通道,及时把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转化为临床疾病诊治实用技术及公共卫生预防技术,从根本上转变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状况,缩短研究周期,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对慢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为提高民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重大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水平和常规诊疗手段尚不能有效的治疗恶性肿瘤。因此,阐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开展临床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建立肿瘤预测、预警、早诊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特异的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对于临床上有效治疗肿瘤,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协和医学院从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开展了肿瘤基础和转化医学结合的研究。通过阐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肿瘤诊断治疗提供分子标志物,确定肿瘤治疗靶点,设计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和发展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从而达到早期、有效、特异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詹启敏院士作肿瘤转化医学的发展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基因分型与个体化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遗传学实验室主任张学博士作了主题为基因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理论、技术和信息成果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被找到了,复杂疾病分子发病机制研究逐渐成为目前全球医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下一代测序和高密度微阵列芯片为代表的高通量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基因组医学时代的到来和成熟,目前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最活跃的领域。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为认识疾病发生机制提供突破口,还能为疾病分子分型和早期预警提供分子标记,为新药研发提供分子靶点。报告围绕基于基因突变检测肿瘤靶向个体化治疗以及基于准确分子诊断的罕见遗传病个体化治疗,介绍了通过基因检测了解肿瘤靶向治疗标记的驱动突变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因此,通过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是实现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关键环节。

张学主任作基因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主题报告

 

孙燕院士最后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报告列举的转化医学的成功范例,突显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合作以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从临床角度开展药物开发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同时要重视对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的开发利用,以现代医学方法加以阐明,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

与会代表通过与讲者的互动交流,达到了相互启发、达成共识的目的。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利于促进医药界在重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新药研发的合作,推动中国新药研发向从临床出发、应用前沿生物交叉技术、寻找发现新靶点、新机理和新药用物质的方向转变。

会后,宋瑞霖执行会长等还参观了沈阳三生制药按照欧盟GMP标准建设的新厂房。目前三生制药生产的EPO质量已可与国际制药界先进企业生产的EPO媲美并占据国内市场首位。三生制药已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领军企业。

 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参观沈阳三生制药新厂房

 

 

您可能感兴趣
超1亿首付款!国产抗癌药再出海
超1亿首付款!国产抗癌药再出海
产业资讯 动脉新医药 2025-05-16 73
FDA正在转变对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要求
FDA正在转变对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要求
产业资讯 识林 2025-05-16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