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疫情爆发至今 新冠病毒争论始末
产业资讯 丁香园 2020-02-20 6878

2 月 19 日,石正丽、高福、谭文杰、姜世勃等 7 名中国专家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题为 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的通讯文章,共同提出:新冠病毒需要一个不同的名称。

图源:The Lancet

专家表示,「将 2019-nCoV 命名为 SARS-CoV-2 具有误导性」,建议将病毒重新命名为 HCoV-19,即人冠状病毒 2019,避免产生误导和混乱,并帮助科学家与公众进行更好地沟通。

其实,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以来,关于新冠病毒命名的讨论就从未停歇。

一场对病毒命名的全球大讨论

1 月 31 日,世卫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暂命名为 2019-nCoV;

2 月 5 日,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在曾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期刊发文,建议将新冠状病毒命名为 PARS-CoV;

图源:CMI

2 月 8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新冠病毒命名沿用此前的 2019-nCoV 称谓;

2 月 9 日,姜世勃教授再次联合石正丽教授,在 Virologica Sinica 发文,建议将新冠病毒命名为TARS-CoV;

图源:Virologica Sinica

随后,2 月 11 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在预印本论文平台 bioRxiv 上发布手稿,确定新病毒属于现有物种,即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并将 2019-nCoV 重新命名为 SARS-CoV-2。

图源:bioRxiv

这一命名很快受到来自中国科学家的反对,故而有了文章开头 7 位中国教授联名在《柳叶刀》发文,建议更改病毒命名的一幕。

中国的科学家指出,SARS-CoV-2 这个名称可能会对病毒流行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一方面会让人们对新冠病毒产生 SARS 再次发生的联想,因此感到恐慌,旅行者和投资者可能因此不再访问病毒流行的国家。

另一方面,人们可能误以为新冠病毒与 SARS 一样,一旦当前的暴发结束就再也不会重新出现,可能导致人们对此失去警觉。

其实,早在 2 月 12 日,知名学术网站 Science 就曾发表的一篇报道,在线吐槽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式命名实在是令人困惑,甚至「有点混乱(A bit chaotic)」。

图源:Science

这篇报道指出,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 2 月 11 日将新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正式命名为 COVID-19,结束了长达 6 周关于疾病名称的不确定性,但世卫组织对新冠病毒引起疾病的命名(COVID-19)和 CSG 对病毒本身的命名(SARS-CoV-2)却并未协调一致,这种看似矛盾的命名甚至让一些病毒学家都感到困惑,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混乱」。

事实上,对一种新病毒命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强调:「我们必须找到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又容易发音,并且与该疾病相关的名称。妥善命名很重要,这有助于防止使用其他可能不准确的或污名化的名称。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今后任何冠状病毒疫情的标准命名格式。」

目前,最终病毒本身会如何命名,是否会进行更改,暂时都还是未知数。但从疫情发生至今,对于这一新病毒的全球讨论,远远不仅限于它的名字而已。

一度沸沸扬扬的阴谋论

此前,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论文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表题为 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 的文章。

文章声称他们在新型冠病毒的 S 蛋白中发现了 4 个特有的插入片段,而且这 4 个插入片段中的氨基酸残基均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型(HIV-1)的复制蛋白 gp120 或 Gag 中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图源:bioRxiv

随后,哈佛大学科学家、CRISPR 基因大牛刘如谦(David Liu)教授直接发推,驳斥这一研究结果根本不靠谱,纯属阴谋论。

图源:Twitter

尽管如此,正如「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一不严谨的研究结果还是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此前,石正丽教授当年作为共同作者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的一篇论文也被过度解读,成为「攻击」的靶心。怀疑者们据此认为,新冠病毒有可能来自人工编辑,武汉病毒所掌握了编辑病毒且编辑出动物传人的病毒的技术。

2 月 19 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官网发表《致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文中表示「网络流传涉及我所若干谣言对坚守科研一线的我所科研人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严重干扰了我所承担的战『疫』应急科研攻关任务。但回首过去一个多月的艰辛付出,我们问心无愧!」

图源: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中国科研工作者们的尽心工作得到了世界科研同行们的肯定与支持。

2 月 18 日,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著名计算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领导的团队在病毒学论坛 Virological 发表文章,驳斥新冠病毒「人工合成」阴谋论。

图源:Virological

8 国科学家柳叶刀联名:驳斥阴谋论,支持中国同行

2 月 19 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共 8 个国家共 27 名科学家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联名在线发表题为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scientists,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of China combatting COVID-19 的声明。

在这份声明中,各国科学家们强烈谴责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COVID-19 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并对中国抗击 COVID-19 疫情中的科研、公共卫生、医务工作者予以支持。

图源:The Lancet

声明指出,中国的科研、公共卫生、以及医务工作者自 COVID-19 出现以来,进行了努力而高效的工作,他们迅速鉴别出病原体、采取重大的措施以降低疫情的影响、透明地与全球健康界分享相关信息和成果,这些工作都值得称道。

同时,发表声明的科学家们还认为,在这次疫情中相关数据共享迅速、公开且透明,这一局面如今正受到猜测该疾病起源等谣言的威胁。

他们强烈谴责认为该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COVID-19 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对新冠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并公开发表结果,这些结果压倒性地证明该冠状病毒和其它很多新发病原一样,都来源于野生动物。他们认为阴谋论除了制造恐慌、谣言、偏见、损害全球共同抗击该疾病的工作外,别无它用。

图源:The Lancet

科学家们还在文中邀请全球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加入声明(科学家支持网址:http://chng.it/SDpTB9Kf),一同支持在武汉和全中国的一线的科研、公共卫生和医务工作者,与他们并肩作战。

图源:网页截图

起源、命名、阴谋论……疫情爆发至今,新病毒带来的争论远远不止在防疫的战场。

但正如《柳叶刀》这篇声明中所说:「我们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呼吁,促进科学的是论证和团结,而非误传和猜想。我们希望所有奋战在中国一线的科研和医务卫生工作者们知道,在此次与病毒的斗争中,我们同您们站在一起。」

您可能感兴趣
超14亿美元!礼来接连出手ALS与核酸药
超14亿美元!礼来接连出手ALS与核酸药
产业资讯 MedTrend医趋势 2025-05-12 38
BMS 400亿美元加码在美国的投资
BMS 400亿美元加码在美国的投资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5-05-12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