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市场纵观
本月医疗服务与智慧医疗领域共发生11起私募融资,其中6起与大数据医疗相关,通过信息化、大数据与云平台等技术为医患搭建桥梁。值得关注的是,2月份受疫情催化,国家接连出台“互联网+医疗”的利好政策。阿里健康斥资近81亿港币收购天猫医药,完成其大健康业务的初步整合,给市场传达了其坚定“Double H”战略的讯号。IPO方面,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海吉亚、新纽科技接连在港交所申报,众巢医学也成功在美股上市,智慧医疗和传统医疗服务平分秋色。
2月疫情发酵期间,医疗行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速,国家层面政策陆续出台,各地支持力度和响应速度超出预期。而随着国内疫情局势得到控制,各地医疗机构也逐渐回归日常运营和接诊,从近期趋势看,疫情对于医疗服务行业全年业绩影响约10-20%左右,民营医疗机构也逐步复工。
线上问诊逆势飞涨,线下医疗生存为先
2月互联网医疗重磅政策回顾
2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2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要求 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卫健委依据各地划分的低中高风险地区,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加速线下机构复诊开放进度。
3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符合条件(常见病、慢性病)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
回顾2月疫情压力下,互联网医疗不仅仅是通过其不受场景和地域限制的优势,在抗疫过程中有效发挥了“后备军队”的作用缓解疫情压力,国家接连出台的政策更是为其插上了起飞的“翅膀“,重塑居民问诊、咨询和开药购药等就医习惯的同时,各互联网医疗平台借机积累了大量的流量和信任基础。根据个推大数据披露,疫情期间大健康类APP平均日活同比增长52%。
来源:浩悦资本
3月2日医保线上、线下互通的政策,现今受疫情影响,可以说狠狠推了一把原先不重视互联网端、驻足徘徊的大型公立医院。自身在经营上的迫切需求及存量病人疫情期间久不能就医的痛点使得他们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加速。
以上海为例,2月28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已成功接收首位医保患者,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知名公立医院也在加速推进互联网医院申请中。
浩悦资本认为短期内线下机构还要艰难求生,全面复工复产带来的客户返流是缓慢的。而对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受疫情刺激仍会有一段时间的增长,同时可以在公立医院互联网化的迫切需求下更深接入B端。
此次疫情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线上运维能力都带来了挑战,对于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是抓住历史机遇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好时机,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用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加快医院现代化管理建设水平已是政策导向,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科技巨头,亦或是如近期申报的新纽科技一样,在某一产品领域上经验丰富且有快速研发调用经验的专业技术团队都有长期利好的发展空间,或许会有更多科技独角兽加入互联网医疗的战场。
长期来看,在互联网医疗持续火热,实体机构多维发展的趋势下,对于已有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来说,已经过了借助巨头之力打开流量的发展阶段,现阶段是行业升级洗牌的时间,抓住自身的活跃用户存量,最大化用户变现价值是当前的重点。
在医保互通的趋势下,若首诊患者的线上处方短期内政策壁垒不能打开,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说,或许在渠道方面从医生资源角度思考已经不够了,应开始从医院资源角度进一步开发,避免遇到变现瓶颈。另一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医保仍属于属地化管理,互联网平台若能链接线下药店或者受益于O2O巨头,也是另一种突围方式。
线下机构虽遭受重挫,但也不失为九死一生下成长的契机。此时不乏面临清算和资金断裂的小而美机构,预计今年在智慧医疗大热的衬托下,线下机构估值都会非常谨慎,适合有能力的连锁品牌低成本收购扩张,也适合纯线上平台延伸布局,毕竟互联网医院的载体始终是实体机构。
相信在低谷过去后,价值会重新显现。
重学科的非公医疗突围之路
2月17日,我国最大的连锁肿瘤医院集团海吉亚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海吉亚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50多家集诊断、治疗、科研功能为一体的连锁肿瘤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从肿瘤诊断、治疗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截止2019年10月,其营收达近9亿元,利润约3千万元。本次IPO是为了继续扩大其肿瘤网络,以及升级其服务质量和提升品牌知名度。
海吉亚历史财务投资人
肿瘤一直以来是我国医疗的痛点,近10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增长3.9%,死亡率每年增长2.5%,而我国肿瘤学科长期存在医疗资源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且不说普通医学科室,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大部分聚集在头部公立医院,对于肿瘤这样重医生经验和多学科联合能力的科室来说,民营医院很难有机会。
我国民营肿瘤市场仍是比较分散,主要以单体肿瘤医院为主,仅有少数小规模区域性连锁机构。行业内排名也在前列的有珂信集团和泰和诚医疗集团,其中泰和诚医疗集团本周刚获得中信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7亿元的战略投资;珂信集团目前已拥有6家医院,也期望通过自建+收购,甚至加盟的形式,3年内达成30家的规模,并IPO上市。因此,尽管有华盖、长岭、药明康德等一线机构支持,想要持续保持全国性的优势,海吉亚需要更多资本加持加速扩张。
根据其招股书信息估算,得益于其在细分专科的稀缺性,海吉亚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达近60亿元人民币,按18年营收计算约为7.9倍PS,属民营连锁品牌中的佼佼者之一。海吉亚之所以领先成为肿瘤市场连锁龙头,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掌握了放疗设备的核心优势,并以此为切入口,“技术专利+资本支持+线下多模式战略扩张”的上、下游联合覆盖,快速的以代运营和自建结合的方式向全国布局。
其目前的地域布局主要集中在三、四线甚至县市级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观念不如一线城市,存在小病拖大病、大病无处医的现象。当地肿瘤患者要么倾全家之力去大城市求医,要么不得已放弃,因为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优质医疗资源和诊疗能力,更多的是没有资金和动力去配备肿瘤治疗所需的大型设备。无论是代运营还是自建,在三、四线的蓝海市场里,海吉亚都有巨大的低成本市场空间。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其自建医院虽大多数都在新建爬坡期,但单床产出已达43.88万/床(截止2019年10月),较同期增长52.6%。
当然,民营医院连锁品牌想要和公立医院打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长久经营,离不开“人”这个医疗核心因素。
首先就是专家团队,运营10家医院和运营50家医院时面临的专家吸纳能力和质量水平的难度是两个量级,而我国顶尖的肿瘤专家数量有限,很难真正的从公立体系外流,更多的是顾问和多点执业的形式。因此,采用第三方放疗托管医院是相对人力“轻资产”的易复制模式,很可能未来会成为海吉亚业务占比上升最快的部分,也不排除托管网络密度逐渐完善后反哺其自建的医院。
其次,就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服务属性可以是高端优势,也可以是“性价比“所在。对于依赖医保的患者来说,有限的诊疗报销内容内,护理人员提供适当的如病人关怀、病程跟踪等服务,有助于增加患者粘性。对于价格不敏感的中高端病人,提供N对1的护理、康复管理等服务,有利于民营连锁医院建立服务壁垒,塑造品牌。这也是海吉亚IPO后战略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