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开发技术的转化,46%来自于企业,只有不足10%来自临床。企业的科技转化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医药创新的真正动力。”中国药促会会长宋瑞霖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高峰论坛上表示。
搭桥梁:医企联动力推科技创新及国际化合作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与肿瘤临床实践相互结合,解决行业内药物研发企业和临床脱钩的现状,优化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资源,中国药促会成立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首届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由77位来自临床医疗、企业研发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均为国内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权威领衔代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当选为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信达生物制药俞德超博士、上海复星医药回爱民博士等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来自全国16位相关学科专家当选为常委。
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东部战区总医院秦叔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江苏恒瑞医药孙飘扬董事长共同担任专委会顾问。
宋瑞霖会长表示,药研领域的创新没有国际化的共融共享,不可能持久。把真正的创新者和临床专家放到一个平台上,共商产业发展共商科技创新,是专委会成立的初衷。中国药促会将发挥平台与桥梁作用推进国际化合作,为中国新药创制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定方向:新药研发要加强基础研究围绕患者为中心
中国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起步比较晚,但是扩张的速度比较快,新药临床研究市场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创新水平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药研发资源的拥挤和重叠。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杨志敏部长应邀出席大会并对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现状以及药品审评方面的考量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新药研发的未来要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升新药研发的系统思维能力,以药物为核心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思维,药品审评亦是立足于患者需求为中心。
杨志敏指出,当前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活跃,但临床资源没有没有转化成新药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创新力不足,基础研究有待加强;转化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新药研发的整体思考能力;缺乏创新性临床研发思维。”
结合中国新药创制情况,李进主任委员也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西方自己国家高发瘤种药物研发,中国高发瘤种如肝癌、胃癌、食管癌等受关注度较低;中国新药申报临床的数据来看,90%属于仿制或者改良,基本没有创新;三是很多企业考虑的只是IPO,但不能仅仅从股票价值来衡量创新对国家策略的贡献。
李进认为,要解决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问题要从政策指导、临床研发整体规划、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临床试验质量把控、药企研发水平和主要研究者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下手,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谋未来:推动中国新药创制源头创新
基于此,李进教授表示,未来两年,新成立的药促会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的发展重点和计划,其一便是针对创新性不足和研发资源扎堆问题,对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市场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未来每半年发布一次肿瘤新药研发市场分析和预警报告,尽量减少避免同质化竞争,优化新药的研发的资源,加快我国不同靶点不同机制的新药临床研究的一个进程和上市。
其二是加强抗肿瘤新药研发企业与临床研究单位的合作,从临床实际的客观需求、患者特点及实际情况,加强与药物的研发企业的沟通,制定适合中国本土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策略和方向;
其三是加快源头创新,提高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质量。同时加强新药临床研究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我国新药临床研究质量。最终,能够提升我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的整体实力,加快新药研究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