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资料,截止12月17日,已经有至少12款中国公司开发的创新药在2020年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来自基石药业、荣昌生物、和黄医药、亚盛医药等公司。
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快速通道资格均为美国FDA加速药品研发和审评的重要审评程序,它们主要适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创新药物。获得这些资格不仅意味着FDA对这些创新药治疗潜力的认可,也意味着医药公司可以和FDA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加快整个研发进程。本文中,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中国本土创新药有哪些?它们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根据基石药业新闻稿,舒格利单抗是一款全人源全长抗PD-L1单克隆抗体,也是一种最接近人体的天然G型免疫球蛋白4(IgG4)单抗药物。舒格利单抗在患者体内产生免疫原性及相关毒性的风险更低,这使得舒格利单抗体现出潜在的独特优势。在中国,舒格利单抗的上市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20年10月,基石药业宣布舒格利单抗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单药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ENKTL)。根据在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学术年会上发布的数据,在38例疗效可评估的ENKTL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4.7%,完全缓解率为31.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16.8个月。接受给药的4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19.7个月,1年总生存期(OS)率为55.5%。维迪西妥单抗是一款靶向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它的分子结构包括一个新型人源化HER2抗体、连接子(在肿瘤细胞具有可裂解性)、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具有高毒性及旁杀伤效应)。该药目前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目前尚缺乏治疗手段的常见HER2表达适应症,包括乳腺癌以外的HER2表达(IHC 1+或以上)癌症适应症。2020年9月,美国FDA授予维迪西妥单抗突破性疗法认定,适应症为HER2表达的(IHC 2+或IHC 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2020年11月,维迪西妥单抗在美国获批针对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试验许可,并被美国FDA授予治疗胃癌的快速通道资格。根据公开资料,荣昌生物计划于2021年在美国启动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尿路上皮癌和胃癌的临床研究。在中国,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患者的上市申请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维迪西妥单抗针对HER2过表达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申请拟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特瑞普利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PD-1注射用单克隆抗体。2020年9月,君实生物宣布美国FDA授予特瑞普利单抗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新闻稿指出这是首个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国产抗PD-1单抗。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还曾三次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分别用于治疗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在中国,特瑞普利单抗于2018年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还在中国提交了针对鼻咽癌和尿路上皮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根据君实生物的官方资料,特瑞普利单抗自2016年开始临床研发至今,已在全球开展了30多项临床研究,覆盖鼻咽癌、尿路上皮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肾癌等多种适应症。普那布林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H1)激活剂,通过逆转由化疗药物诱导的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的阻断形成,维持中性粒细胞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达到早期保护骨髓中白细胞的作用,以一个不同于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制来减少早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发生。2020年9月,万春医药宣布,美国FDA授予注射用普那布林浓溶液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预防化疗对非髓性恶性肿瘤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也在今年9月将普那布林浓溶液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根据万春医药早前发布的新闻稿,普那布林有望成为30年以来CIN领域的重磅突破性治疗品种。索凡替尼是一款小分子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在于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并可抑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同时,由于该药物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机制,它可能非常适合与其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2020年4月,美国FDA授予索凡替尼两项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不适合手术的晚期和进行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NMPA已受理索凡替尼分别治疗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上市申请。HQP1351是一款口服第三代BCR-ABL/KIT抑制剂。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HQP1351对BCR-ABL及其多种突变体(包括T315I突变)有明显效果,拟开发用于治疗对第一代、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2020年5月,HQP1351先后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对现有TKI治疗失败的特定基因突变的CML患者。在中国,NMPA已受理了HQP1351的上市申请,并将其纳入优先审评。根据公开资料,HQP1351有望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AK104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PD-1/CTLA-4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2020年8月,AK104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针对适应症为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根据康方生物早前发布的新闻稿,AK104同时靶向两个经过验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PD-1和CTLA-4,该候选药旨在实现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而不是正常外周组织淋巴细胞的优先结合。在澳洲和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中,AK104已经显示临床疗效和良好安全性。泰它西普是一种新型TACI-Fc融合蛋白,靶向与B细胞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两个重要细胞信号分子BLyS和APRIL。目前,荣昌生物正在开发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为泰它西普的主要适应症。2020年4月,美国FDA授予泰它西普快速通道资格。在中国,NMPA已于2019年11月受理了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并将其纳入优先审评。除了SLE,荣昌生物还在中国开展泰它西普针对六类其他B细胞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后期临床试验,涵盖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炎(IgA肾病)等多种适应症。呋喹替尼是一款喹唑啉类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主要作用靶点是VEGFR激酶家族(VEGFR1、2和3)。该产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磷酸化及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该药已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020年6月,呋喹替尼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今年9月,和黄医药宣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启动了一项呋喹替尼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3期注册研究FRESCO-2,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S,计划于10个国家的约130个研究中心开展患者招募。10、康方生物/正大天晴:派安普利单抗(AK105)派安普利单抗是一款PD-1单抗药物,由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正大天晴所设立的合营企业共同开发及商业化。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的Fc受体和补体介导效用功能通过Fc区突变而完全去除,同时具有抗原结合解离速率较慢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派安普利单抗具有更有效地阻断PD-1通路的活性,并维持更强的T细胞抗肿瘤活性,有可能成为临床获益更好的抗PD-1药物。2020年10月,美国FDA授予派安普利单抗快速通道资格,治疗三线转移性鼻咽癌。根据公开资料,在一项用于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注册性临床研究中,派安普利单抗达到了由独立影像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主要终点。在既往经过多线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中,候选药展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ASC42是一款新型高效选择性非甾类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FXR是肝脏中大量表达的一种核受体,是研究人员开发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2020年12月,FDA授予ASC42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据介绍,ASC42是由专有技术开发的口服片剂,具有室温下稳定的特点。在临床开发中,该产品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甘莱制药NASH管线中另外两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ASC40或ASC41联合使用。此前在两个NASH动物模型中,ASC42已表现出对肝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的显著改善。12、索元生物:DB102(enzastaurin)DB102最初由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开发,索元生物现拥有该药的全球权利。2020年7月,索元生物宣布美国FDA授予DB102快速通道资格,用于一线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据介绍,DB102是一款小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PKCβ、PI3K和AKT等肿瘤领域的关键肿瘤靶点上,具有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和阻碍肿瘤细胞增生的直接作用,以及抑制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的间接作用,拟开发治疗初治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脑胶质母细胞瘤。目前,DB102用于治疗新诊断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国际多中心临床3期试验已获得FDA及NMPA批准,并在美国和中国全面启动。祝贺这些中国公司开发的创新药在2020年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希望它们早日获批上市,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