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新一轮医保谈判在即!还会是“灵魂砍价”吗?创新药企如何借力医保完成蜕变?
产业资讯 E药经理人 2021-07-21 2468

“国家医保谈判今年已经进入第六轮,从最开始的注重价格,到现在更多地关注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公平性等不同维度,这中间有着从数量到质量的不断变化。”谈到即将来临的新一轮医保国谈,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看到更多的是“变化”。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

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1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这标志着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正式启动,时间比去年提早了一个多月。

谈判节奏的加快,对很多药企,尤其是国内创新药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最大的挑战”。回顾2020年医保谈判,彼时成功入围的119种药品中,国产创新药品种达64种,占比为54%。医保谈判的确助力国产创新药快速入市放量,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但与此同时,医保国谈进阶条件抬高、“灵魂砍价”幅度只增不减,到底怎样的创新药能第一时间被纳入医保?又该如何平衡患者的可负担性与国产创新药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最为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第一次医保谈判便参与其中,并成功胜出的国内创新药企代表,贝达药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以贯之。

2011年,贝达药业历经八年时间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首次打破了进口药在同一领域的垄断,并在5年后的第一次国谈中率先自主降价超过50%,改变了谈判没有产品大幅降价的先例。埃克替尼最终成功超越同场竞技的跨国药企产品纳入医保目录,多年来惠及超过30万肺癌患者。

2020年11月,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盐酸恩沙替尼获得 NMPA 批准上市,填补了国产ALK-TKI的空白,再次打破了跨国药企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垄断。万江表示,恩沙替尼在全力准备2021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争取早日实现国产替代,惠及更多患者。

从埃克替尼到恩沙替尼,发生在贝达药业身上的故事正是医保与创新药企关系的时代缩影。

01 首个创新药的“倒逼”效应

作为国产创新药的“起点”,埃克替尼的成就早已为业界津津乐道——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进口垄断,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斩获中国工业大奖,荣获我国化工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界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誉为堪比民生领域“两弹一星”……

耀眼成绩单背后是贝达药业长达八年克服重重困难的研发之路。万江表示,埃克替尼当年正赶上中国药物研发从仿制向创新过渡的分界点,彼时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几乎没有资本市场助力,“从2003年开始立项到2011年获批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总投入超过两亿。这些投入多亏了国家新药重大专项基金的支持和浙江省有关部门的鼓励。”万江感慨。

尽管每一步都很艰辛,贝达药业却从一开始就将创新性、有效性以及患者获益等方面放在了战略考量中最重要位置。

“我们在上市前的Ⅲ期注册临床研究中打破以安慰剂作为对照药的常规做法,首次与进口药进行‘头对头’的双盲对比试验,并且疗效和安全性都优于进口对照药。”埃克替尼Ⅲ期头对头临床研究结果后来全文刊登在2013年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上,成为该杂志第一篇以中国创制新药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论文。

除了关注药品本身的质量,为了让中国老百姓用得上药、用得起药,在埃克替尼上市之初,贝达主动把价格定得比进口药低30%-40%。“国内医药市场上创新药大概只有5%,而这5%中又有90%是进口专利药,只有不到10%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药。”万江曾这样分析当时国内抗癌药价格高昂的原因。

2016年第一次国家组织的医保谈判中,贝达又主动将埃克替尼大幅降价50%以上,“倒逼”跨国竞争对手纷纷加入降价行列。借着成功进入医保的东风,贝达药业进一步扩大了国内肺癌患者受益范围。

此后,贝达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通过后续免费送药的方式,让患者在获益之后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贝达(BETTA)的名称起源于一句口号: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做好药,让老百姓活得更好)。埃克替尼上市十年来免费赠药600多万盒,累计获益的患者数量已经超过30万。”万江颇为自豪地表示。

尽管怀着满腔情怀,但当时仅有一款产品的创新药企想要生存下去仍非易事。万江回忆,为确保公司后续产品线,贝达将众多的资源都投入在研发上,为保证盈利只能在营销等方面 “节衣缩食”,“第一波到贝达的人基本上都是从跨国药企降薪加入的,当时出行选择的都是二等座或两三折的机票,住100元的连锁酒店,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到底。”

也正是靠着这股韧性,贝达药业完成了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蜕变,这在国内创新药企中是少有的。实现盈利后的贝达仍将大量营收投入研发,万江透露,贝达始终以每年销售额的40%投入到自主研发,以及对上市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不断补充研发中去。埃克替尼一直坚持与最标准方案做头对头研究的挑战精神,上市多年开展了90多项临床研究,先后在肺癌晚期与吉非替尼对照获得新药证书,与含铂双药对照获得EGFR突变一线批准,与全脑放疗对照获得第一个脑转移证据。“同期还开展了一个6000多例的真实世界研究。”

其中,EVIDENCE研究是一项将埃克替尼和标准辅助化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III期研究,也是NSCLC领域第一个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注册临床研究。基于此项研究,2021年6月1日,NMPA批准盐酸埃克替尼作为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新适应证获批上市,埃克替尼成为第一个用于II-IIIA期肺癌EGFR突变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国产药物。研究结果再次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

“埃克替尼作为一个已经上市的产品,在贝达的战略里是希望将其打造成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认可的品牌和产品,不断进行研发,让更多患者获益。”万江说道。

02 历经十年再磨一剑

埃克替尼上市十年,贝达药业又一款新产品——恩沙替尼将迎来医保谈判国考。

恩沙替尼是由贝达药业和控股子公司Xcovery共同开发的新一代ALK抑制剂。万江透露,恩沙替尼的发明人是华人科学家梁从新,早在2007年,他便在美国创办了新药研发公司Xcovery,开发ALK靶向药物。贝达药业看准了恩沙替尼的潜力,选择与Xcovery展开战略合作。

恩沙替尼之前没有任何一款国产针对ALK的创新药物上市,为填补这个空白,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亲自带头参与项目的推进,举全公司之力率先开展国内二线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又是将近十年的默默研发,最终于2020年11月19日,贝达收到了NMPA的批准,恩沙替尼正式在中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国产1类新药。一个月之后,恩沙替尼便在广州开出了国内首张处方,开始惠及患者。

无论研发还是上市,恩沙替尼都延续着贝达药业在埃克替尼上积累的成功。

恩沙替尼在II期和III期研究都取得了亮眼的数据表现。其在二线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治疗中展现出强大的有效率,特别对颅内病灶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颅内DCR达到95.2%,不仅为患者带来更长无进展生存期,同时安全性方面优于同类ALK抑制剂。II期研究结果还全文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杂志上,编者按评价恩沙替尼疗效确切、安全,只需一天服药一次,是ALK突变晚期肺癌的二线治疗新选择,并随着一线治疗研究的推进,可能成为一线治疗用药。这样的高度评价与当年的埃克替尼如出一辙。

万江表示,“从埃克替尼到恩沙替尼,已经累计有四篇研究刊登在《柳叶刀》上,能得到国际如此认可的中国创新药企屈指可数,贝达大概是唯一的一家。”他透露,目前恩沙替尼正在海外推进国际多中心头对头、一线Ⅲ期临床研究(eXalt3),有望成为第一个由中国公司主导在全球同步上市的肺癌靶向新药。

除了创新性,贝达从恩沙替尼的临床试验开始时就考虑如何提高患者获益。万江表示,恩沙替尼开展的II期、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中创新性的采用了瑞普基因二代基因检测技术,以便更精准的定位患者,最大化可能的受益人群。

在发病率排名第一的肺癌中,ALK阳性的NSCLC占据6.6%~7%,对应每年的新发病例在中国达到30000例(ALK阳性),是最有可能成为慢性病的癌种之一。对于这些患者而言,由于耐药性等问题,序贯治疗即“一个接着一个治疗”,是一个ALK-TKI 治疗中重要的策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副理事长程颖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在临床中发现 ALK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 ALK-TKI 治疗后续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耐药。为了让患者能够获得长时间的生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这也意味着ALK-TKI 治疗后一旦如果出现耐药,是否有可更换新一代的靶向药物法对患者的整体生存至关重要。”面对如此广泛的用药人群和急需解决的临床需求,目前国内二代ALK抑制剂中仅有罗氏的阿来替尼、诺华的塞瑞替尼两款进口新药纳入医保。

“最终让国内患者获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于打破跨国药企在ALK 抑制剂上的垄断,这也是恩沙替尼作为第一款国产创新药想要去做的。”万江说出了贝达的气魄。

03 医保助力创新药企蜕变

医保谈判常态化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选择在产品上市后第一时间进入医保,他们不再等待。这是此前由E药经理人、BCG、GBI联合进行的“中国医药创新未来十年”的访谈调研中多家企业创始人和科学家的共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创新药企面临第一波创新成果转化时心态的变化,也是所有创新药企从Biotech变成Biopharma的必经途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增加患者的可及性,实现利润与成本间的平衡,走向“百年老店”。

万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描述其间关系。“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就像铁人三项一样。首先要完成自主生存,如同游泳。现在很多企业还在海里没游上来,所以有的需要通过IPO,纳斯达克也好,港交所或科创板也罢,这些远远不够,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二个目标就像骑自行车,这个阶段的创新药企已经摆脱了生存危机,到了要考虑发展速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所以有两三个备胎(产品)很重要,贝达正处在这个阶段。第三个就到了长跑阶段,跑得快不一定跑得远,能不能走得更长远,即成长为一个'百年老店’才是创新药企的终极目标。”

通过医保谈判加速新产品上市并放量,实现研发和再投入的有效循环,是所有创新药企对医保的期待,包括贝达药业。在历届多次谈判中,中国有多个产品成为全球的“价格洼地”,创新药企在承受低价的同时正进行艰难地蜕变。不过在万江看来,现在的“价格洼地”只是暂时的,未来一定会走向市场化。国家医保局现在也在做中国及周边国家药品价格的调研,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是最低价,而是在市场空间(量)和市场价格(价)之间取一个平衡。他对E药经理人表达了对国家医保政策的理解,“毕竟国家医保基金总量不多,用有限的医保基金让更多患者能够使用到合适的药物。”

“而且,国谈不仅仅只是为了降价,最终是希望有更好的药给临床用,给参保患者使用。围绕这个目标,政府也做了很多配套工作,比如刚出台的双通道政策,就是最及时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政策调整无形的手,政府希望医保医药医院三方都能达到平衡:医保能保障,医院能用药,企业能生产。”万江补充道。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地配合国家医保谈判的一些相关要求,提供最好的药物,谈判药品的疗效做到同类中更好,同时降低谈判药品的不良反应。在相同价位下提供这样的好产品,帮助国家实现进口替代,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贝达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万江将其定义为“好学生”,“中国的创新成果每年大约10个,而进口创新药几十个,从规模上来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全面替代的格局。但是贝达希望在擅长的细分领域中实现国产创新替代进口依赖。从长远来看,我们会通过不断地开发产品线,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实力,去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产品线增多之后,我们会在很多领域都能够直接与跨国药企同台PK,当相对较多的产品去分享市场的时候,价格问题自然得到解决。到那时大家可能会有更多的声音,目前来说更多还是要在自己的领域脚踏实地。”

万江也希望中国医药的创新能够发挥“举国创制”的优势,在包括临床、上市以后的准入、医保谈判等等政策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策略。然后由国内创新企业积极配合应对,多点出击,多线发展,最终达到中国医药创新的能力和产品能够真正跟国外在价格上产生“碰撞”,从而使更多的国内患者获益。

您可能感兴趣
乐普生物:PD-1+EGFR ADC启动鼻咽癌三期临床
乐普生物:PD-1+EGFR ADC启动鼻咽癌三期临床
产业资讯 医药笔记 2025-05-20 41
礼来或将甩开诺和诺德?
礼来或将甩开诺和诺德?
产业资讯 一度医药 2025-05-20 45
FDA新政下,如何用AI提升非临床研究效率?
FDA新政下,如何用AI提升非临床研究效率?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Invest 2025-05-2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