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研发四连败的默克M7824再遇阻。
曾一度被誉为“二代PD-1”的PD-L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bintrafusp alfa(M7824)在经历了2021年的研发四连败后,日前默克与GSK共同宣布终止关于M7824的合作协议。
早在2019年2月,双方曾达成关于M7824在难治性癌症研发的合作,并签订了总额高达42亿美元的全球合作开发协议。根据协议,默克与GSK将共同负责M7824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及商业推广,由此产生的成本和利润也由双方平等分担。
如今默克表示,与GSK停止合作主要是基于III期临床INTR@PIDLung037研究未能复制早期研究中观察到的令人鼓舞的数据。根据协议期间的数据,GSK没有支付里程碑付款,也没有剩余的未来里程碑义务。
虽然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TGF-β靶点相关药物成功上市,但毫无疑问PD-L1/TGF-β已经是国内布局最火热的靶点之一,包括恒瑞、普米斯生物、开拓药业、正大天晴、齐鲁、创胜集团、博锐生物、博际生物、泽璟制药等一众药企有所布局。国内已有10款PD-L1/TGF-β双抗或双融合蛋白、2款PD-1/TGF-β双抗、3款包含PD-L1/TGF-β的三抗在研。
全球首个PD-LI/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M7824研发接连折戟,让这一疗法的疗效持续受到质疑。同时,也给这一疗法的Fast-follow药企研发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01 “水逆”的2021
今年以前,M7824被视为肿瘤免疫领域的明日之星,而2021年似乎成了M7824的水逆之年,研发遭遇四连败。
这种首创的双功能免疫疗法,能够同时阻断肿瘤微环境中TGF-β和PD-L1两条免疫抑制通路,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提高免疫系统对癌症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潜在地恢复和增强抗肿瘤反应来控制肿瘤生长。
M7824曾经风光无限。
2018年ASCO上,默克公布了其在研新药M7824的临床研究数据。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中,M7824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给药剂量为500mg,PD-L1+总体缓解率(ORR)为22.6%,PD-L1高表达患者ORR为33.3%。给药剂量为1200mg时,PD-L1+总体缓解率达到了40.7%,而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总体缓解率(ORR)则高达71.4%!
在动物实验中,M7824的有效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长达218天的治疗期,M7824治疗组的小鼠无一死亡,相比较对照组21天的生存中位数,M7824生存曲线数据很好,并且在治疗期间成功的控制住了肿瘤的体积。
优异的试验数据让M7824备受瞩目,一度被誉为二代PD-1.然而,被寄予厚望的M7824如今的发展却不如预期。
今年1月,M7824研发连续受挫。
先是M7824用于治疗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后疾病进展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实体瘤患者的II期(NCT03436563)研究,因未显示出抗肿瘤活性,最终试验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IDMC)还建议停止该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INTR @PID Lung 037临床试验,原因是该研究不太可能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共同主要终点。该试验失败似乎已经也结束了bintrafusp alfa与Keytruda 展开竞争的机会。
到了今年3月,M7824单独用药用于二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BTC)的II期INTR@PID BTC 047再次没有达到主要终点,临床试验再次被终止。
然而M7824的“颓势”还没过去。
今年8月,独立的数据监测委员会认为,M7824联合gemcitabine和顺铂,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BTC)患者,不太可能达到总体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后,默克表示将停止该疗法的2期INTR@PID BTC 055试验。这是M7824在胆道癌适应症中的第二项失败,同时也宣告M7824在胆道癌中的探索全部以失败告终。
在默克此前围绕M7824公布的临床计划来看,临床试验将包括针对乳腺癌、尿路上皮癌和宫颈癌的试验,包括M7824联合化疗,用于二线治疗宫颈癌和HMGA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试验,但随着这一疗法的临床试验屡次遭遇失败,PD-L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疗法的疗效也受到更多的质疑。
研发遭遇四连败,PD-LI/TGF-β的未来布满阴霾。
02 跟随者恒瑞最快,谁会成为领跑者?
M7824接连折戟后,一众跟随者中谁会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这一领域的下一领跑者?
恒瑞医药、普米斯生物、创胜集团、开拓药业等十余家药企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从进展来看,恒瑞的SHR-1701进展最快,已到III期临床阶段,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也在国内或全球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
恒瑞的SHR-1701是国内最早申报临床的产品,同时也是当前进展最快的。2018年2月,SHR-1701 首次申报临床,甚至早于默克的M7824在国内的首次申报时间。目前,SHR-1701已启动13项相关临床研究。今年9月6日,SHR-1701又有两项适应症获批临床III期。
SHR-1701是一种抗PD-L1/TGF-βRII双功能融合蛋白,可以促进效应性T细胞的活化,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最终有效促进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据恒瑞披露,SHR-1701注射液已在中国开展多项实体瘤临床试验,并在澳洲开展I期临床试验。在2021年ASCO年会中,恒瑞公布了SHR-1701用于实体瘤和EGFR突变NSCLCⅠ期临床数据,其中,SHR-1701用于实体瘤ORR达17.8%,DCR为40%;SHR-1701二线治疗EGFR突变NSCLC(EGFRTKI耐药)的ORR达16.7%,DCR为50%,三级以上的TRAE率为7.4%,包括贫血、低血钾症等,没有4-5级TRAE。
截至今年9月,SHR-1701相关项目累计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为2.22亿元。
普米斯生物的PM8001也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从结构上看,PM8001结构与M7824类似,N端可识别结合PD-L1的抗体结构,C端可结合TGF-β的TGF-β受体Ⅱ型融合蛋白;不含轻链结构,不存在轻重链错配问题;且分子量较小,对实体瘤穿透能力较强。
2020年8月14日,PM8001登记I/IIa期临床试验,该试验为单臂研究,I期部分计划入组37例晚期实体瘤患者,IIa期计划入组210例晚期实体瘤患者。I期部分研究耐受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IIa期探索PM8001的初步实体瘤疗效。
截至今年9月,全球 11 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 PD-(L)1/TGFβ双抗或双功能融合蛋白中,除M7824外,其余10个产品都来自于中国。
与其他企业扎堆在PD-L1/TGF-β研发不同,君实生物选择了PD-1/TGF-β双靶点开发JS201.这也是全球首个PD-1/TGF-β双抗。
就在近日,又有企业进入这一赛道。
10月9日,迈博斯生物的TST005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据了解,创胜集团在今年4月21日宣布TST005临床试验申请获得FDA批准,7月15日宣布TST005全球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国内临床获受理后,TST005成为第二个启动全球临床研究的双功能抗PD-L1和TGF-β trap融合蛋白,同时靶向两个通常被癌细胞用于逃逸免疫抑制的通路,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显然,M7824曾经惊艳的数据不仅“俘获”了GSK,也让国内药企选择跟进PD-L1/TGF-β双抗的研究。而如今M7824频频折戟,合作伙伴终止全球合作,让这一靶点的研发风险增加。对于已有布局的国内药企来说,若M7824最终失败,将给跟随研发的产品前途蒙上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