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日/医麦客新闻 eMedClub News/--在癌症早期阶段,人体免疫系统会派出一支“先遣敢死队”,这些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深入肿瘤组织攻击肿瘤,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相较于CAR-T疗法而言,TIL疗法具有天然靶向肿瘤的优势,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细胞免疫疗法。
在临床运用中,为了TIL能够更好地克服肿瘤微环境障碍,通常会采用基因工程对其进行改造。近日,InstilBio宣布其候选产品ITIL-306的IND申请获FDA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细胞癌(RCC)和卵巢癌患者。
ITIL-306是Instil Bio的首个基因工程共刺激抗原受体TIL(CoStAR-TIL)疗法,采用新型专有共刺激抗原受体(CoStAR)设计,由叶酸受体α(FRα)激活,以提供强大的共刺激信号。在具备天然TIL的优势的同时,又能够增强细胞因子释放、提升TIL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活性。
在人异种移植小鼠实体瘤模型中,ITIL-306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持久性,并且避免了由高剂量IL-2输注带来的风险,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目前,Instil Bio计划将在ITIL-306的I期临床研究中招募NSCLC患者,并采用无外源输注IL-2的临床方案,以评估该候选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TIL领域企业及投资分析
Instil Bio作为TIL疗法的第一梯队企业,其在2021年3月登陆纳斯达克,募资2.78亿美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对TIL行业的青睐。近年来,我国的TIL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潜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吸引了不少资金流入。
据公开资料统计,自2019年至2022年5月,TIL领域共发生21次融资事件,涉及总金额超过47.07亿元(小编能力有限,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 国内9家企业近年来的融资情况
融资事件及年份分布
在这近四年中,2021年发生融资次数最多,共计11次,涉及金额达41.15亿元。其中,西比曼生物在2021年完成了私有化及A轮融资,共计5.3亿美元(合计35.3亿元),是2020年中融资金额总数最大的企业。
其次,2020年发生6次融资事件,共涉及金额1.75亿元。2022年已经发生3次融资事件,总金额3.17亿元,与这3次融资相关的企业分别是君赛生物、卡替医疗、蓝马医疗,同时也是TIL行业最新的融资事件。
因所统计数据较少,总金额受个别融资事件影响较大,但总体看来,TIL领域自2019年底以来,融资次数和涉及金额均有所增加。而随着今年4月沙砾生物GT101注射液(受理号:CXSL2200061)和君赛生物“自体天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注射液(GC101 TIL)”(受理号:CXSL2200070)的接连获批,极大地提升了行业对TIL疗法的信心,未来预计TIL领域将吸引更多的资金。
企业及融资轮次
在此次统计的9家企业中,有6家是2019年至2021年成立的,占比达到66.6%;卡替医疗和原启生物均成立于2015年,西比曼生物成立于2011年。可见国内的TIL企业大部分比较“年轻”,大部分专注于TIL的企业是近几年刚刚成立,着重推进TIL候选产品的研发;有部分早先成立的企业往往会涉及其他细胞疗法,TIL疗法是其布局的一个方向,整体综合性较强。而国内整个TIL行业当下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企业还在“摸石头过河”,上中下游产业链并不完善。
在所有被统计的融资中企业中,融资金额数目较大的前五名企业是西比曼生物、卡替医疗、原启生物、君赛生物、劲风生物。西比曼生物以35.3亿元领先;卡替医疗和原启生物同为3亿元并列第二;君赛生物和劲风生物分别融资2.6亿元和1.3亿元;其余企业均在1亿元以下。新药研发本身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大量金钱,生物医药行业也盛传“双十定律”,以目前的企业融资金额数来看,还有待提升。同时,相信随着未来TIL临床试验的推进、疗效及安全性被更多的投资者认可,TIL的企业的“身价”也会水涨船高。
目前,这9家企业中仅有卡替医疗一家企业处于B轮融资阶段,其余均在A轮阶段或天使轮,A轮占比率达77.7%。整体融资轮次靠前,暂无C轮及以上的企业。未来,国内TIL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能率先完成C轮融资并走向上市,我们拭目以待。
投资机构
这21次融资事件共涉及44家融资机构。有不少机构偏好追投企业,其中,夏尔巴投资、经纬中国、德诚资本均2次投资沙砾生物;元禾原点、复容投资、凯泰资本分别2次投资君赛生物;启明创投2次投资原启生物;新浚资本2次投资卡替医疗;云锋基金、泰福资本2次投资西比曼生物;或许在这些企业进行下一轮融资时,复投的机构有可能会继续跟投。
由于目前企业融资轮次均靠前,暂无发现有3次及以上投资同一个企业的机构。此外,其余机构均投资1次,且尚无机构在该领域投资1家以上企业,这或许跟目前TIL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关,整体国内竞争格局尚不明朗,各大机构纷纷押宝,但仍是谨慎为主。
总结
CAR-T疗法的成功已经为细胞免疫疗法开了一个好头,但CAR-T疗法在实体瘤存在较大局限性,而TIL疗法近年来在黑色素瘤、晚期宫颈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结果亮眼。在已有试验中,TIL候选产品治疗黑色素瘤的客观缓解率达38%,疾病控制高达80%;针对宫颈癌而言,TIL疗法的客观缓解率达44%,疾病控制高达85%[1]。
据预测,中国的首款TIL产品或将在2025年上市,药物的平均价格将在60-80万人民币[1]。无论是从适应症覆盖群体数还是药物的价格来说,TIL疗法都具备一定的竞争潜力。据沙利文《中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白皮书》分析,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315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将上升到19.4%。医药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对于创新药物及疗法的需求,促进细胞治疗产业发展[2]。
目前,细胞治疗公司颇受资本市场青睐,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如私募融资、并购、合作等,且常涉及大金额交易。而TIL疗法作为具有发展前景的细胞治疗手段之一,未来也将蓬勃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本入场,且随着流入资金的增多,产业链的完善,竞争将逐渐激烈,格局也将逐渐明朗。
参考资料:
1.https://zk.cn-healthcare.com/doc-show-55376.html
2.《中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白皮书》
3.企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