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抑或沉默是为了更好的爆发?
随着各地新冠感染人数减少,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忽然之间,大家对新冠口服药的关注和期待也降到低点,新冠口服药又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或是感受到市场情绪的变化,各研发企业的公开消息,也随之一同变少了。
翻看投资论坛,真实生物因为还没有上市,消息面是最少的,最近一条与新冠口服药有关的消息还停留在5月26日——拓新药业公告称,子公司阿兹夫定原料药通过了与真实生物制剂的关联审批。具体为,子公司新乡制药阿兹夫定原料药新产线已经量产,若未来有需要,我们将及时安排扩产事宜,能够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
若未来有需要,这有点像一个预言,又有点像一个自嘲。
“完美”的新冠口服药
其实,随着本轮疫情和缓,焦虑和无助情绪消失后,大家又重新变得冷静客观起来。许多行业人士开始承认,小分子新冠口服药没有市场,很多研发企业是在孤注一掷、浑水摸鱼、妄图搭乘“新冠疫情”的东风在市场上捞一笔。
反正新华制药的十天十个涨停板不是上个月的事情。
新冠口服药到底有没有市场?
2022年5月3日,辉瑞发布了2022年1季报。报告显示,Paxlovid在2022年1季度,出货约800万份,实现销售收入14.7亿美元。
14.7亿美元,如果给到国内新冠口服药研发药企,估计不少都能笑醒。不过今年初,辉瑞曾给出预测,Paxlovid 2022年全年生产将达到1.2亿份,销售额将达到220亿美元。
两相对比,丰满的理想照进残酷的现实。
这些研发企业是不是在浑水摸鱼?
其实这个观点完全有失偏颇了。新冠疫情出现、爆发,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难道靠普通民众用信念捱过吗?预防和治疗疾病本就是药企无可厚非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在疫情关头投入其中的药企都值得肯定。
业内之所以对这些投入其中的biotech有微词,无非是因为这些药企或者拿旧药做临床,或者面临资金压力有走捷径的嫌疑,或者临床数据不够扎实。总之,它们不是“完美”的新冠口服药,不符合行业对成功标准的定义。
这个看法就完全见仁见智了。
国内创新药研发历程较短,不可能一下子就拿出惊世骇俗的“first-in-class”,而且,Paxlovid也是以SARS时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优化设计开发出来的,Paxlovid作为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复合制剂,某种程度上也不是个完美的新药。
至于走捷径或者临床数据不扎实,怪只怪这些研发药企太想成功了。既是企业本身面临资金紧张、研发商业化成果少,亟需抓住机遇证明自己,在医药寒冬中存活下来;另一方面,投资者给予了过高期待,整个市场都紧盯着“新冠”这两个字,药企必须及时给出回应,牢牢抓住投资者的“心”。
总之,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心照不宣的市场
只是,当雪崩发生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在现场。当疫情形势和缓,或者更早,在君实生物公布“VV116与Paxlovid头对头试验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时候,资本就已经拍拍手跑路了,徒留一地鸡毛和咬牙坚持的创新药企。
6月2日有投资者向君实生物提问,公司领导好,今日君实生物股价大幅下跌,市场传言公司抗新冠药物VV116在上市申请的技术审评环节被否,请问是否属实。
对此,君实生物6月1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传闻不属实。公司已于2022年5月24日披露《关于VV116对比PAXLOVID早期治疗轻中度COVID-19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公告》。本项研究达到主要终点(VV116具有统计学优效)和次要有效性终点。安全性方面,VV116总体安全性良好,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PAXLOVID。敬请广大投资者不信谣、不传谣,注意投资风险,相关业务进展请以公司公告为准。
研究结果还是那个研究结果,但投资者已经不是那批投资者了。机构投资者没有傻子,他们投资、路演、鼓动、离场,一切真情实意又顺利成章,只能说,不知道谁抓住了谁的心,谁又没有看懂谁的把戏。
引一句行业评论——市场心照不宣,等的是一个路口的红绿灯。
等待新冠口服药的指示灯是什么颜色呢?
这就要看企业在意的是什么,除了市场规模不会太大,其他倒也不必悲观。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战胜疫情,历史上是靠科学,今天要更加靠科学,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疫苗是一道防线,中药也是一道防线,中和抗体也是一道防线,我们的小分子药马上就要出来了。
我们的小分子药,这句话的重音不在于“小分子”,而在于“我们”。所以,小分子药的未来不在于市场规模、临床需求,而是它的意义。我们国家有自己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这是一个分界线,一个里程碑,国家更有底气,人民更有安全。
近日,上海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君实生物的VV116(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产业化项目备案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通过。
药企如果能在这个里程碑事件中留下一笔,国家会不会给予关注,市场会不会重又回来?现代默克的缔造者乔治·W·默克说过:“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会越大。”
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的未来,在Omicron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