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终时节,明年的市场如何规划,各个市场如何分配销售指标和考核数据?这里,从医疗服务、药品流通销售数据两个维度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点苍鹤
近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2年1-6月份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病人费用情况、以及全国医疗服务情况。透过数据,我们来看看医疗、医药市场的一些变化。
2022年1-6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略有上升(+1.7%,按可比价格,下同),次均住院费用却有所下降(-5.5%);而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都下降了2%。而从服务量来看,三级公立医院诊疗人次仅上升0.4%,出院人次则增长5%,但次均住院费用却下降5.5%,住院人次增长与次均住院费用相抵消,三级公立医院的住院费用总体应该保持不变或略有增长。而二级公立医院的出院人次则下降5.3%,看来今年上半年住院都往大医院跑,二级医院业绩应该会下降。从各地区医疗服务量来看,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31.6亿,其中医院19.6人次,同比基本无变化。其中,广东以1.89亿人次排名全国第一,浙江约为1.49亿人次,排第二,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四川四省诊疗数量都在1.2亿人次以上,这既与各省人口基数有关,也和各省的医疗资源、服务能力有关。如果把各地诊疗人次与人口数量相除,得出的比值作为衡量当地医疗服务效率的话(该比值越大,说明当地就诊更加频繁、或者外地来就诊的人数众多),上述排名可能要依次调整为浙江、广东、四川、江苏、山东、河南。如下:
如上图所示,浙江的医院诊疗人次是该省人口的2.29倍,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广东、四川、江苏这一数值在1.5倍左右,而山东河南两个北方省份都在1.25倍左右。但上述数据只是局部,如果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才是超级王者,医院诊疗人次与当地人口数量之比分别是3.01倍、2.86倍,可见北京、上海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和上海。
最新公布的复旦版2021年度全国医院排名综合榜单中,第一、第三名都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和301医院),而前十名中,上海有3家医院,综合榜单百强榜中北京有13家,上海有9家,体现了两地强悍的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的集中,类似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要专家有专家,要患者有患者,各项医疗技术、临床资源得以高效的整合和信息传递。这对企业而言,药物、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得以高效开展,新产品上市前研究得以保障,上市后也能获得有效的运用、观察和推广、传播。因此,对于创新药物而言,这类比值较高的区域是值得投入的地方;而对于常规药物而言,由于北京、上海、江浙粤地区高密度的人口,以及占比较高的老龄人口结构,也使得常见病、慢性病药物能够快速放量。
当然,由于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同,也不能单纯依靠上述指标来衡量一个市场。这时,可以引入商务部医药流通的数据加以参考。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公布了2021年各省医药销售排名以及医药商业百强排名榜单。按2021年,全国六大区域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华东36.2%,中南27.1%,华北15.0%,西南13.3%,东北4.3%,西北4.1%。其中,华东、中南、华北三大区域销售额占到全国销售总额的78.3%,与上年基本持平。按省份地区来分,2021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湖北。同2020年相比,各省位序保持稳定;上述省市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5.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前几位的排名,其实和医院诊疗数据高度相关,依旧是那几个熟悉的省市。不同的市场情况,企业应该在总的战略框架下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
资源密集型的市场,期望值会高很多,但投入的资源同样是要高质量、“高密度”的人才,资金+人才密集投放。北京、上海是国内的医疗高地、学术高低和政策高地,无论是研发、注册、市场准入和销售模式,两城市都能找到合适的资源整合实现目标。京沪双轮发展,再带动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成都一票二线城市,上述中心城市再拉动省内的三四线城市形成区域覆盖。
而人口规模较大,但医疗资源一般的市场,应考虑资源的广覆盖而非高密度,利用渠道的优势获或是投入产出较高的模式。比如河南、山东,以及一些人口大市,如临沂、南阳、徐州、阜阳等。
而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企业一般不会投入过多的资源,而是应该选择在枢纽城市进行辐射性投放,如成都辐射西藏,西安、兰州一线辐射陕甘宁青,乌鲁木齐、喀什辐射新疆。
以下是2021 年区域总销售统计,你可以结合诊疗数据慢慢比对,从中发现人口、医疗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附: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22年1-6月各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