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血透、神外耗材、人工耳蜗,24省集采来袭|一文读懂
医改专题 医药云端工作室 2022-12-09 6030

12月7日,河南省医保局发出《关于成立血液透析类等三个医用耗材省际联盟的公告》,将在河南、河北等24省分别组成3个省际联盟,拟对血液透析类、神经外科类、神经介入类、外周介入类、通用介入类和人工耳蜗等六类医用耗材开展集中带量采购。

24省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有河南省医保局承担联盟采购日常工作。联盟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关于上述高值耗材的集采规则,公告没有披露更详细的内容,相信后续会有进一步的公告。从现有公布的信息看,此次组建的集采联盟一次性纳入24个省,并且同时要纳入血透、人工耳蜗及神经外科类,这些原本并不常见集采的高值耗材,这算得上是一个大手笔,说是“小国采”都不足以形容这一项目,完全可以说是集采套装组合工程。血透耗材早已进入集采,但整体降幅不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300万的尿毒症患者, 每年新增10万-15万患者。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以及肾移植。血液透析是针对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

截至2019 年年底,我国约有血液透析患者 71 万⼈,在血液净化治疗方面支出的医疗费超过 222 亿元,据此估算,2020 年我 国血透市场规模约为259亿元。

目前我国的血液透析设备和耗材市场依然是费森尤斯、百特和尼普洛等外资企业占据主流;国内的代表企业有威高、宝莱特、健帆生物、重庆山外山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为了降低尿毒症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各省主要采取将尿毒症纳入地方大病医保、提高参保人医保待遇、将血透项目纳入门诊慢病跨省结算等。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医疗服务费用、对透析设备及耗材进行招采,此外,对血透领域存在的骗保行为也予以打击。

血透耗材包括透析器、滤过器、体外循环管路以及透析液/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穿刺类低值耗材。

各地针对这些耗材的招采也不尽相同。目前,大部分省市仍然采用阳光挂网或委托招标中介组织采购,也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集中带量采购。

早在2019年10月,江苏南京、淮安、泰州三市就组建联盟对血液透析器在内的三种耗材进行价格谈判,最终,血液透析器平均降幅41.54%,最高降幅66.86%。

2021年8月,安徽公立医疗机构血透耗材集采,最终中选价格与全省公立医院2020年实际采购平均价相比,最高降幅76.7%,平均降幅53.9%,血液透析器均价从110元左右降至50元左右,按采购量2651474支估算,大约采购金额为1.3亿元左右。

与安徽针对透析器集采相比,黑龙江、辽宁组建的血透耗材集采联盟规模更大,包括两省公立及民营医院,涵盖的耗材种类更多,除了透析器外,还有滤过器、透析液、透析粉以及管路等11个医用耗材。按最高有效申报价及采购需求量计算,采购规模约为9亿元。

此外,还有山东7市、山西4市、山西3市等联盟集采。其中,山东7市联盟血液透析产品采购数量为577.3万个,最高降幅为66%,平均降幅为35.2%;山西3市5类11个品种、130余个产品,平均降幅为28.48%,最高降幅为75%,预计年可节约费用1057.91万元。

从上述已经开展血透耗材集采的项目看,降幅大多集中在35%这一区间,最高降幅超过75%,但这些集采项目涉及范围较小,如果河南牵头19个省开展集采的话,降幅将大大超过这一水平。

神经介入耗材集采渐成气候弹簧圈集采已覆盖25省

随着微创手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神经介入类医疗器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神经介入耗材市场的外资企业代表有美敦力、库克、雅培、波科等,国内企业有微创、沛嘉医疗、归创通桥、心玮医疗等。

据贝壳社不完全梳理,目前国内的神经介入赛道入局者,分为多管线布局的平台型企业与专注于神经介入领域的企业,共有18家企业的多款产品在国内外获得审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及各公司官网 贝壳社

此次河南联盟将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类、外周介入类、通用介入类等四类高值耗材纳入带量采购,几乎将神经外科所用的主流耗材一网打尽。联盟涉及18个省,其中,根据各地情况,宁夏通用介入不参加冠脉导丝导管和电生理;新疆和兵团不参加通用介入和外周介入类。

神经介入类耗材,因国产化率较低,行业一直认为是集采不会涉及的领域,但从2021年开始,这一“神话”逐渐被打破。

2021年9月,浙江进行该省第二批医用耗材集采,其中就有神经介入专用微导管;11月,河北将神经介入耗材弹簧圈纳入集采 ,平均降幅46.82%,最高降幅66%。

进入2022年7月,江苏、福建相继对弹簧圈进行专项集采,江苏平均降幅54%、福建参与的10家企业全中;10月,吉林省牵头21省弹簧圈集采拉开帷幕,原本计划11月24日开标,但由于疫情因素推迟进行。

至此,已有25省将弹簧圈纳入集采,并有浙江进行微导管集采,神经介入类耗材集采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积累,更大规模的18省神外4类高值耗材纳入集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人工耳蜗,从医保到集采的政策逻辑

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手术植入到人体的能帮助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儿童和成人获得听觉的电子装置。

此次河南牵头的集采联盟,将有20个省对人工耳蜗进行带量采购。

数据显示,2013-2017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市场规模(含产品、手术、康复、服务)从2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55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5.7%。五年内,中国人工耳蜗行业市场规模仍保持1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于2022年达到96.6亿元人民币规模。

据媒体报道,按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此外,药物性致聋情况在我国儿童中也不在少数。放眼全球,聋哑人也是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无论对聋儿或后天性失聪的成年人来说,人工耳蜗均是一种不错的恢复听力的电子医疗器械产品。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有5家人工耳蜗企业,有澳大利亚的科利耳(Cochlear)、奥地利MED-EL、美国AB(Advanced Bionics),三家外资企业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国内代表企业有力声特和诺尔康。

力声特是全球5家能自主研发、生产人工耳蜗企业之一,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人工耳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力声特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掌握了人工耳蜗的全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如今,在推出新一代产品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建有100多家植入中心,并在全国多地开设服务站点。该公司计划至2025年,努力实现人工耳蜗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的愿景。

诺尔康成立于2006年, 2011年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言语处理器注册证,同年获得植入体注册证书。2013年,获得六岁以下销售许可证。2021年诺尔康的国内市场已有超过150家合作医院,遍布全国31个省份。

人工耳蜗价格较高,一般在20万元以上,因此,患者负担较重。目前,国家层面还没见人工耳蜗植入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在地方层面,则有医保及民政补贴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以广东省及深圳时为例。

2017年11月14日,广东省人社厅发布了《关于将人工耳蜗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的通知,明确将人工耳蜗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部分费用的医用材料项目,广东省医保基金支付同时须符合以下两种条件的参保人员:

(一)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二)7周岁以下的语前聋或者或经听力语言康复后有一定听力言语基础的18周岁以下语前聋患者。此通知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注意:政策快到期了!)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是保障居民最低、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故人工耳蜗的报销金额是以国产耳蜗市场价格76000元为基准,按比例报销。

深圳市对人工耳蜗支付政策详情,如下:

1、符合报销政策的参保人员住院安装人工耳蜗(包含人工耳蜗植入体和人工耳蜗言语处理器/声音处理器及相关所有附件、配件)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基金支付。2、属于国产材料的,按实际价格的90%支付;属于进口材料的,按实际价格的60%支付。最高支付金额不超过67500元。

另外,深圳市残联还补贴政策,深圳的政策待遇就是好啊!如下:

植入补贴:150000元;配套服务:5000元/年;升级补贴:70000元/年

此外,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完善人工耳蜗的医保政策,集采是降低价格的可行措施之一。

2021年3月,国家医保局对人大代表关于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的提案的答复函中,回复:

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能力将人工耳蜗等康复性器具在全国范围内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主要通过财政专项投入、救助制度和慈善事业等渠道解决。

关于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实行国家集中采购的建议,国家医保局回复:

下一步,将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并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集采无禁区,每一领域都将集采

由于人工耳蜗此前没有集采的先例,很多人以为该类高值耗材不大可能集采,因为价格的确太高了,且无医保支付。

但不要忘了,口腔种植体也是非医保项目,医保局也通过医疗服务全流程费用封顶4500元+耗材(种植体及牙冠)集采+阳光挂网联动价格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该集采项目应该会在年内实质性启动。此外,OK镜也是高价的非医保项目,但已经纳入地方集采。

看来,集采无禁区这句话,应当好好理解,各类药品、耗材(高值、低值)、IVD试剂,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企业应该广泛学习各类医药产品的政策及集采趋势,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本产品领域,只有扩大视野才能开脑洞,而脑洞开了之后,在走出洞穴的那一刻,你将感受到真实世界的丰富和精彩。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