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成熟公司、初创公司、投资人和孵化器都在想什么?
在2023新春来临之际,研发客策划了新春寄语。
行业专家纷纷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与不足。如今冬去春来,正是百业待兴的大好时候,大家今年又有哪些计划?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我来到苏州,走访了部分企业家和投资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生物医药如初春同至,不过,仍有部分企业认为局面并没那么快提振,就像苏州开春的天气,乍暖还寒。
技术派:谨慎乐观
还记得在新春寄语中,康宁杰瑞的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徐霆博士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我来到该公司的会议室,跟他聊起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2023年,康宁杰瑞将心无旁骛地全力推进KN046几个适应症领域的临床试验。除了接近完成的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针对癌中之王胰腺癌的联合化疗的注册研究,是徐霆最为期待的。
“目前对于胰腺癌,临床上的免疫疗法基本没有显示疗效,我们的KN046联合化疗,如果成功的话,将使得胰腺癌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给患者带来新选择。”徐霆说。
另外,KN046联用KN026很可能实现一线HER2阳性实体瘤患者无化疗治疗。在HER2阳性实体瘤,包括胃癌、HER2阳性乳腺癌中,KN026展示出亮眼的数据。
“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在充分考虑疗效的前提下,应该重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徐霆表达出对今后康宁杰瑞肿瘤新药开发方向的判断和期许。
此外,靶向HER2双表位的ADC JSKN003也是徐霆的挚爱之宝。该产品由康宁杰瑞利用特有的糖定点偶联平台自主研发。临床前研究显示,由于优异的安全性,JSKN003能有效扩大治疗窗。
目前JSKN003正在澳大利亚开展Ⅰ期临床研究,在中国也将在近期启动入组。康宁杰瑞计划在2023年推动JSKN003进入注册阶段。
笔者与徐霆博士合影。
“以上这些临床项目是我们全年的工作重点。做企业,依然要实实在在地把药做出来才是硬道理,而要做出好药,培养和锻造自身团队实力才是尚方宝剑。稳健经营,方能基业长青。”这是徐霆2023年的发展规划。
热点:ADC会不会卷如PD-1?
“经过3代技术、十年磨一剑的发展,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技术已达到成熟并取得商业化成功,行业进入快速爆发阶段。对比PD-1/PD-L1抗体,国内企业投入了较大的重心。过去PD-1/PD-L1抗体是在十米半径之内扎堆了上百家企业;现在,ADC在100米半径内扎堆了同样数量的企业,竞争永远存在,但市场机遇更大。最近,国内企业的ADC纷纷高价格授权转让给国际巨头便是实力提升的象征。”宜联生物创始人、CEO薛彤彤如是说。
宜联生物是一家致力于成为国际化研发ADC的创新型公司。针对我提出的ADC是否也会像PD-1/PD-L1抗体那样内卷的问题,薛彤彤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ADC始终是一个技术壁垒高、研发时间周期长的领域。即便是ADC的同行,各自在抗体、细胞毒性药物、优化和针对的靶点、连接子的选择、适应症的开发和试验方案设计上也不尽相同,况且每一步都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不会一夜之间就出成果。当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研发进度和结果及质量的保障是中小生物技术公司的关键。
宜联生物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推进ADC YL201在中美两国的临床试验进度,取得多项适应症的研究进展,同时在源头设计更多新的ADC产品。就在近日,YL202已在美国顺利完成临床I期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
我和薛彤彤及其团队的聚会约在苏州工业园区青玉案江南苏宴,一些做创新药和服务的朋友一边品尝当地特色茶点,一边畅聊创业经历和行业相关热点话题。在场的朋友认为,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创业已百花齐放,内卷严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对新创业和将创业的企业的压力更是成倍增大,接下来非但不会再出现大批创业潮,更有可能出现兼并重组,中小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项目转让甚至是兼并的做法将是未来的主旋律。
如今,德曲妥珠单抗在中国正式登陆国内,这也意味着,国内的HER2 ADC领域要与迄今最优的DS-8201竞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薛彤彤最后以《诗经》和《荀子》里的话勉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登高望远,纵横捭阖。
小分子:迎来第二春?
经历新冠疫情以后,小分子成药性强、服用便利、生产成本低的优点一展无遗,化学科学家们又即将回归,更让做药人有信心进行尝试。
盛世泰科就是这样一家扎根小分子降糖药领域的企业。盛世泰科创始人、CEO余强博士介绍:公司自2010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一直致力于差异化小分子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凭借自主研发的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已搭建了多种创新药管线,覆盖降糖、抗癌和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展望2023年,对于盛世泰科来说是关键一年。
年初,全新结构的小分子DPP-4抑制剂盛格列汀的上市申请已被国家药监局受理。同时,公司还要完成Pre-IPO轮融资,以便顺利走向资本市场,用充足的资金继续推动公司的持续创新。“所以我希望这一年,投资机构能够与我们创新企业一起携手努力,共待‘陌上花开’。小分子药物也有春天。”余强博士说。
另一家做小分子创新药的公司苏州沪云,它的分子来源不同于针对功能域激动剂或抑制剂开发的化合物库,而是来源于天然产物。
用现代化药物研发模式和流程来开发天然产物来源创新药的沪云团队,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推进多个心脑血管、免疫领域新药的临床研究,目前该公司拥有5个研发管线,其中首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品种SPT-07A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该药作用机制较为明确,具有高选择α2/α3-GABAA受体正向调节,其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其他管线中3个即将启动II期临床,1个即将启动I期临床。
笔者与苏州沪云的团队合影,左一为苏州沪云项目总监冯海梅、左三为苏州沪云董事会秘书黄露、右一为苏州沪云研发总监、药物化学部部长刘乾。
无独有偶,普百思生物公司创始人包杨欢在CNS领域也选择了从小分子开始起步。
“我们的药物也聚焦小分子,除了血脑屏障、可及性的考虑,我们瞄准的患病率高、未满足临床需求大的CNS疾病大部分机制和靶点并不清楚。细胞基因核酸治疗对靶向性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很多公司选择从罕见病下手。”包杨欢说。
普百思定位于CNS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通过整合生物标志物、组学、影像、脑电等数据,开发精准脑科学数据库和模型,用来赋能CNS诊断和治疗产品的开发,以提高临床成功的概率。具体的适应症领域是抑郁、精神分裂、成瘾、阿尔茨海默症等。
针对CNS药物研发系统性的挑战如临床前疗效评价依赖动物行为学,临床试验疗效评价依赖量表打分,安慰剂效应高,疾病异质性强,包杨欢说,普百思在国内CNS公司中率先实践“精准医学”的策略,其解决方案就是利用脑科学和CNS精准医学数据和模型,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精准预测人体疗效和副作用,并对对患者进行分群,有针对性得开发IVD和药物。
精准的定位源自于包杨欢常年的积累和思考。他曾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神经生物学系从事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科研,并参与创建了一家基于神经网络连接组的CNS药物筛选服务公司。
笔者与盛世泰科的桑晓东(左一)、包杨欢(左三)和播禾创新中心的殷程远合影。
从投资创新到孵化创新
在苏州,我还偶遇了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创新中心和播禾创新中心创始人刘毓文女士。她的观点与新春寄语中的专家一致,认为2022年在行业寒冬里,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都要练好内功,为新一年聚集能量。
她始终认为,投资人的基本功是预判行业未来趋势、综合评估、挖掘投资标的、对被投标的提供资金甚至技术等全面支持。“投资人总是fear of missing out,所以广泛学习,深入了解各类技术和各家企业,是投资人必修的功课。”
创立了新生巢和播禾创新中心之后,让刘毓文又多了一重身份。据刘毓文介绍,她之所以既做投资人也做孵化器,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的使命都是一致的,那是为科技创新铺路架桥,支持创新者的成长。
播禾创新中心由薄荷天使基金发起,致力于成为中国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交叉融合的创新孵化中心。同时,与北京新生巢创新中心、薄荷天使基金协同,意在打造孵化-投资的全新生态。
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乐晓桐认为:“科技进步催生了信息科技和生命健康的融合时代的到来,通过多学科融合交叉创新的方式有助于应对新药研发面临的挑战,提升对于生命运行的全面认知。尽管生物医药企业还在经历资本寒冬的考验,但对于寒冬表现出的周期性波动的乐观心态,也促使追求创新性、差异化、国际化成为未来大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也需要更多的支持,需要更多专业、精准的孵化器,大家各集所长,才能培育更好的创新种子,与科研、临床、政府、基金、大型制药公司等生态伙伴协同形成创新的产业集群,这是个百花齐放的过程。”
这趟出差让我倾听到部分企业和投资人的声音。正是他们不断思考,积极进取,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才能繁荣发展,对我也是莫大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