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医疗行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药企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机会。其中,以生产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药为主的药企收益最为明显。许多药企的股票价格和市值迎来大幅膨胀,例如,辉瑞、莫德纳等企业在2021年迎来了大幅上涨,市值也随之增长。不过随着入场者的逐渐增多,新冠疫情的逐渐消退。曾经那些斥巨资研发新冠药物,靠着新冠致富的的药企它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新冠腰斩的辉瑞
在过去2022一整年中,辉瑞创造了1003亿美元营业收入。辉瑞旗下两款新冠产品尤其值得称道,贡献了超一半的营收,妥妥的“重磅炸弹”。可以说是新冠疫情彻底的将辉瑞推上了TOP1的宝座。
但在今年情况将会不同,辉瑞的营收将面对断崖式的下降,辉瑞相关负责人在财报电话会议直言"新冠肺炎产品的收入将在2023年达到低点"。
辉瑞预测,市场对其新冠药物Paxlovid和新冠疫苗需求将有所下降。辉瑞预测2023年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将有所下滑,其中Comirnaty收入预计为135亿美元,Paxlovid约80亿美元。这个数据与2022年的峰值形成了强烈反差,两款新冠产品大幅腰斩,Comirnaty的销售额将暴跌近2/3,Paxlovid的情况也并未好到哪里去,营收下降也远超一半。这意味着辉瑞将最起码减少1/4的营收。
反观辉瑞的其他产品,年收入仅仅2%。辉瑞的前两位非新冠产品分别是抗凝药物Eliquis和肺炎疫苗Prevnar family。这两款产品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及新冠疫苗Comirnaty销售额的一半,可见其差距。
而在肿瘤领域,辉瑞一直不温不火。乳腺癌的Ibrance是辉瑞手中唯一一款50亿级别的肿瘤药,其次是Inlyta(阿昔替尼)和Xtandi(恩扎卢胺)两款10亿美元级别的药。以上几款非新冠关键药物的专利也即将到期。预计辉瑞在两年后的收入损失将高达180亿美元,加上新冠产品的逐渐式微,辉瑞急需新的重磅药物来填补即将到来的窟窿。
积极求变的Moderna
如果说Moderna的发家史源自于自身的 mRNA 技术,那Moderna的致富之路离不开新冠。
自从Moderna的新冠疫苗Spikevax在2020年首次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之后,在2021-2022年内凭借这一款产品,狂揽378亿美元入账,市值曾一度飙到千亿美元。
不过在去年,Moderna的新冠疫苗便开始出现下滑的迹象。2022年Moderna的季度总收入至少同比下跌20%以上,Q3、Q4两季度总收入分别同比下跌32.3%和30%。根据Moderna在2月公布的2022年业绩报告中,Spikevax在2023年的营收估计仅仅50亿美元左右,相较于去年可能仅仅只有1/4的销售额。除此之外,在最新的财报中,这家巨头还提到正面临的来自新冠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积压的问题。
对于账上有着182亿美元的现金的Moderna而言,现在主动求变是来得及的。
2023年,Moderna预计增加研发投入45亿美元,计划将35个非新冠开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mRNA流感疫苗、RSV疫苗、巨细胞病毒(CMV)疫苗、癌症疫苗等等。甚至在基因治疗,Moderna也先后与和铂医药、Life Edit Therapeutics达成协议,以发现和开发基因免疫疗法、体内mRNA基因编辑疗法。
国产新冠药...
近日,腾盛博药发布公告,决定结束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项目,并已停止生产工作以将资源重新转向核心项目,停产是因为不断演变的疫情趋势。这也是首个停产的国产新冠药。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是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也是国内首款获批的新冠新药,从获批到商业化经历了8个月,从商业化到停产也只经历了8个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研发投入达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78亿元),研发利用率不到4%。上市半年多时间,仅为腾盛博药带来5160万元收入。
该药在2022年7月在国内开始商业化,向全国25个省份358家医院提供了该疗法。可以说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在商业化覆盖面以及国内新冠高峰的时间点都没大问题,却仍然停产草草收尾。
有人指出,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问题是因为药物本身为中和抗体的特点,费用较高,且碰到Omicron越来越快的变异,导致重症人数比例大幅下降,影响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的商业化推进。
可这一因素面对今年年初获批的国产新冠小分子药同样适用。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民得维)为795元/疗程;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为750元/疗程;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片平均445元/疗程(医保前540元,医保后350元)。这些小分子药对于轻症患者而言仍然太贵,远不如身体硬抗加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来的划算。
药物选择方面,除了国产小分子药外,还有着辉瑞的Paxlovid,1890元/疗程;默沙东的莫诺拉韦,1500元/疗程参与竞争。在国内市场,新冠特效药的选择太多,而新冠疫情又越来越弱,越来越少。
这些国产新冠小分子药都投入了超过5亿元的研发费用,但能否获得相应的营收前景令人担忧。相较于辉瑞、Moderna而言,国内药企的现金流是远远不够他们像国际大药企一样疯狂烧钱拓展新管线。在新冠药皆不断腰斩的未来中,那些投入巨资研发新冠的国内药企恐怕未来日子会不好过。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I3MDE0NQ==&mid=2653710375&idx=5&sn=61571335137d75f6e00a4ef5ad54178d&chksm=bd23d3498a545a5fc2c8796462703512c32fe735764a4f00e65e36176b7f77e2cbf3453f0950&scene=27
2.https://mp.weixin.qq.com/s/EMJm0ZP6zzzFcLQEWR51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