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创新药Marketing的变与不变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 2023-05-10 2087

提起Marketing,你一般会想起什么?是那个“上知临床数据,下通市场策略,内联销售商务,外访专家教授”的全能达人?还是应接不暇的“科室会、学术会、城市会、上市会、公益行……”等各种活动?

Marketing由Market衍生而来,可以理解为“做市场”或者“市场运营”,是商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曾有人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Sales(销售)是步兵间“短兵相接”,Marketing(市场)就是空军、炮兵的高空作业、远程轰炸。

于药企来说,相较于有据可依、循序渐进的药物研发,创新药商业化或许是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特别是昔日PARP明星企业Tesaro与Clovis先后“卖身”事件,让诸多药企管理者感叹“卖药不如卖公司”。如何借用市场运作(Marketing)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议题。

张蕊女士从生物技术科班起步,在行业拥有近20年医药Marketing经验,先后供职于多家跨国药企,参与或操盘过力比泰(培美曲塞)、耐信(艾司奥美拉唑)、依伴侬(依托孕烯)等热门产品,并在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主动离开药企,华丽转身为“赋能Marketing”的顾问与讲师角色。

张蕊,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曾任外企市场总监,在医药行业拥有近20年工作经验包括产品管理、一线销售和人员管理10年以上市场部工作经验,对于市场策略、新产品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先后在美国礼来,西安杨森,阿斯利康,GSK,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史赛克等公司任职。熟悉呼吸,心血管,中枢神经,糖尿病,肿瘤,女性健康,疫苗等治疗领域。

Marketing&Sales:欢喜冤家,相爱相杀

医药魔方:您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选择将Marketing作为职业生涯起点。因何契机?

张蕊:我在交大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研究生读的是管理学。研究生期间的最后半年去了礼来公司的Marketing实习,恰逢力比泰上市筹备期,不仅从“黄色船桨”的主视觉设计(KV)中体会到新产品从总部“出海上市”为中国患者带来希望的喜悦,还接触到了像吴一龙教授、香港Tony Mok教授等这样的大专家。这段工作带来的成就激励我将Marketing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目标。

半年后,在礼来的领导予以我一些职业发展的建议,其中一点是如果想在Marketing领域长远发展,建议先从Sales做起。于是,我就去一线做了大约两年的销售。回过头来看,在积累一线销售及销售管理的经验后,确实对市场的情况、客户和一线销售的需求有了更多理解,这对如何更好做Marketing帮助甚大。

医药魔方:有一种观点说,“Marketing就是花钱的,Sales才是赚钱的”。您既做过Sales又做过Marketing,怎么看市场部和销售部之间的关系?

张蕊:我很理解大家这种说法,Marketing和Sales之间既有一致性的目标,但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就像“欢喜冤家,相爱相杀”,是矛盾的统一体。

需要澄清的两点是:首先,这两个部门的工作指标有所区别。销售部一般以具体的季度销售数据来衡量,而市场部更侧重产品全年指标及市场份额增长率等。其次,销售活动和市场活动都需要经费支持。

由于评估指标差异,看问题的视角也会不同。比如做品牌规划,Marketing至少以年度为单位,甚至是3~5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中长期规划;而Sales相对比较短期,比如季度/月度指标能不能完成。再如在落地层面,Marketing会放眼到全国/全球洞察专家学术建议/意见,关注整个市场全貌;而Sales相对更加聚焦,主要关注其所负责的医院和对接客户需求。

Marketing希望坚持长期主义,Sales更看重季度指标达成结果,因为所处立场不同,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对资源的投入亦是如此,Marketing致力于长期努力培育某个市场,Sales则期望短期内产生结果(销售业绩)。不过,无论是Marketing还是Sales,我们最终目标高度一致,都是希望创新产品能尽早惠及更多患者,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或者延长生命。

生命曲线变了,Marketing如何守正出奇?

医药魔方:回过头来看,您所洞察到的Marketing变化有哪些,其中的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

张蕊:最明显的一点,相信很多同行深有感受,那就是市场早已不像20年前那样,产品拥有很长的红利期。尤其随着政策驱动的准入环境改变,近年来几乎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被缩短。新产品上市后不到半年甚至更短就要准备医保谈判,而在这之后可能也就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要准备带量采购。简而言之,新产品的生命曲线(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已经不会有十年左右那么长,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已经失灵。

但无论市场如何改变,做产品的基本思路依然值得借鉴,比如竞争对手是谁,市场格局如何,疾病诊疗路径以及患者旅程等底层方法论。紧接着,就是思考如何做细分市场,服务目标客户。这些是Marketing的基本功。

医药魔方:那Marketing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吗?能否举例说明。

张蕊: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我始终觉得这需要看你做产品的思路对不对。

在过去,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最经典的场景是他去医院按照医生建议来决策;而现在患者可能从早期就受到百度、知乎以及其他患者的影响,甚至会通过线上诊断,互联网医院看病,电商购药。基于患者就医过程的变化,Marketing自然而然地更加需要全渠道思路,这些思路现在可能要用数字化视角来看。

再者,原来做细分领域的客户分析时,可能就是粗略地按科室来划分目标客户,而客户实际的接纳梯度是不清楚的。因此,现在会有类似HCP360客户画像的工具,来全渠道收集客户行为,进行客户细分。当然,基本盘是不变的,变的是各种创新,数字化只是帮助重新梳理产品规划的一种创新工具。

在数字化进程中,传统市场人难免会因为不愿走出舒适区产生抵触心理。但这个过程需要相互沟通来实现“双向奔赴”。我也相信,拥抱数字化对于大多数市场人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市场人本身就是需要理解各方面知识(政策,政府事务,准入,注册,供应链,医学等)的“通才”,而数字化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效率,更好地赋能市场和销售,为何不用呢?

最高境界:敢于打破边界,视产品如己出

医药魔方:真正懂Marketing的人会不会倾向于情愿单干,药企想找到合适的人才可能会有些挑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蕊:Marketing入门其实不难,也有一些跨行业人才。在我看来,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市场人才,最关键的是取决于你的学习曲线,能不能快速地去适应市场变化。

无论是区域市场部还是中央市场部,大型药企有必要“打破边界”帮助员工建立一套适合Marketing人才成长的发展通道。这种体系不要仅仅是“从专员到经理,再到高级经理”等职级上的改变。个人认为最为关键的是,需要让团队看到希望,这样员工才会愿意去留下来,并愿意去为之奋斗。

在我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也曾努力去和HRBP去探讨究竟什么样的发展体系是适合Marketing人才成长,并为之做出诸多改变。这可能也是受之前老板(现任吉利德中国区CEO金方千)影响,他曾这样鼓励我:“虽然你只是一个PM(产品经理),但其实你是这个产品的GM(总经理)。”

医药魔方:为什么心态上要从PM调整GM,背后区别在哪里?

张蕊:一方面,这会提高你的学习敏锐性。因为在大企业里很多部门都是按照“专才”来设置,岗位角色极为细分。对于彼时刚刚入行的新人来说,很多知识是抽象且懵懂的,跨部门深入交流可以帮助自己快速熟悉注册流程、供应链等原本在初级Marketing认知之外的事务。这也是互惠共赢的事情。

另一方面,就是大家常说的“打开格局”。我一直觉得Marketing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产品视作你的孩子。一旦愿意为之倾身付出,就会突破单纯满足岗位要求的局限,最终换来更好的结果。

大企业分工非常细化,可能很多人不太愿意去打破边界,所以想把事情做好其实非常困难,尤其是在你没有职位影响力的情况下,要如何去开展跨部门沟通、协调并影响别人呢?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跨部门的协调能力,背后需要有项目管理的意识。我们可以成立项目小组,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并建立合作机制,这样就能更好联动起来。当然,这也要求你更具责任心,带着一种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情怀去为之付出。

医药魔方:您做过很多疾病领域,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张蕊:从疾病领域看,我的确做过抗生素(礼来)、中枢神经(杨森)、疫苗(GSK),女性健康(默沙东),比较幸运当时都是公司愿意投资的核心领域。按产品阶段来分,我既做过新产品上市,也做过新适应症上市,还做过老产品新用,甚至是到最后把老产品卖掉都做过。

对市场人来说,我认为既没必要刻意去追求做新产品,也不一定得做现在最热门的领域。从带人角度,相比较此前是否做过该领域,我会更看重能力、潜力以及激情和动力。说实话我认为现在已经没有好做的领域,因为整个医疗行业红利时代已过,几乎所有领域都充满挑战。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不同,不同阶段所追求的价值也会有所变化。之前在企业的时候,每次猎头找我,我都表示不挑领域和产品。因为我始终觉得,好的市场人,不管什么领域,哪种产品,都能够做好。

医药魔方:做过的产品中,哪款让您比较深刻?

张蕊:印象最深的有两款产品。一个是阿斯利康的耐信(艾司奥美拉唑),另一个是默沙东的避孕新产品依伴侬(依托孕烯)。

相遇耐信是在2009年,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新市场人,主要负责该产品新适应症胃食管反流病的上市工作(包括适应症策略、活动、专家沟通等),确实充满挑战和压力。但最后结果是非常好的,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开发布会,然后在全国率先建立了30家胃食管反流病的专病门诊。

2012年,“依伴侬”是我第一次独立负责上市一款新产品,产品名字也是我起的,当时有专家对我说“这个一看就是你起的”。因为我是上海人,上海话的意思就是“伴着你”。

从Marketing角度,起名也很有讲究,尤其是进口产品,英文是早定下来的,但英译要求既要信、达、雅,又要有趣诙谐,才会让大家记忆深刻。这款产品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药品,因为使用对象不是患者,而是健康女性。因此,当时也想了很多偏快消的市场策略,比如运营“避孕魔法棒”的微博号,告诉女孩子怎样更好地爱自己。

Go-to-Market,此生无悔

医药魔方:由于药品生命周期变短,市场人的指标(KPI)越来越难以达成。前两年Marketing还能归因到疫情影响,接下来的工作可能会更有挑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蕊:对于这点,我的观点是比较犀利的。过去20年,销售也好,市场也好,Marketing的底层逻辑是基于学术推广去改变医生观念,而不是以销售结果为考核。

基于上述逻辑,只不过现在将传统线下面对面拜访和开大会的模式扩展到各个渠道,包括线上直播、公众号文章以及其他数字化形式。但是底层逻辑不变,还是希望基于学术推广去改变医生观念。

所谓改变医生观念,很多人会说指标难以量化。传统就是客户1-5级,从非常认同到完全不接受,多少有些主观,甚至会和销售因分歧难以达成一致。

即便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具,我依然不太建议过多用KPI去束缚市场和销售。因为在我看来,数字化工具更多是正向引导或者赋能,而不是为了去达成KPI。同时KPI不应该成为个人成长的枷锁,或是误入歧途的导火索。

医药魔方:听说这两年,GTM(Go-to-Market) 岗位在海外市场非常受欢迎,国内这块目前怎么样?

张蕊:在我看来,Go to Market其实并不完全指某个岗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性思维。当然,每个人的认知不同,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以后我们有机会围绕这个话题邀请更多嘉宾进行讨论,说不定能够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我对Go to Market的认知始于2018年左右,当时做项目主要思路还是大城市大医院,后来逐渐意识到需要放眼更广阔市场,包括社区医院、县域市场的扩面和下沉。因此我们就顺势提出GTM项目。

这个项目的设置初衷主要希望团队意识到,当我们进入不同细分市场,应该采用怎样的资源配置?比如:大城市大医院的核心市场是否依旧以传统线下销售团队为主?亦或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比例如何)?如果是基层和县域市场,是通过建立县域团队还是采用CSO外包模式?如果开拓院外市场,是采用自建零售团队还是跟连锁药房合作?不同模式后的机会和风险点分别是什么?

除了市场配置方面的策略,我认为GTM也有一些偏销售层面的策略思考。就以大家众所周知的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这点出发,那就需要考虑新产品是否进医保?进与不进背后的沉没成本?如果进,以什么样的价格、怎样的风格进行谈判。如果产品具备集采资格,是参与还是观望,参与/观望背后的策略和行动分别是什么?

总之这些问题一层层拆解,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GTM岗位出现,但不同公司会设置在不同部门,有些会放在数据部,也有些纳入业务转型部等等。

医药魔方:如果时光倒流,您还会选择Marketing吗?

张蕊:会的,如前面所说,这个工作会让你始终处在学习状态,既没有边界且没有天花板,我很喜欢这个工作,Marketing让我此生无悔。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