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一份以“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为题的假高考作文在网上流传,无意中戳中了中国创新药发展的真相。
这道题源自《庄子·齐物论》的罔两问影。罔两是影子的影子。一天,罔两诘问影子:“你看你,一会儿动一会儿不动,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着,你能不能有独立的操守?”影子也不明白,它说,“我是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吗?那我有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吗……”
这像极了中国的创新药,哪个不是“影子的影子”:Fast follow做成了Best in class(BIC)可以成为“活出自我的影子”,比如泽布替尼、西达基奥仑赛,可其他大多数的都成为了这些影子的影子,他们自愿成为影子,却又不由地被困在了影子里。
困在影子里的中国创新药都想摆脱只是me too的命运,成为最好的那个影子(BIC)。有很多例子都能够说明成为BIC的境遇不亚于生来是First in class(FIC),而且BIC这条路也是中国创新药最现实且最有机会突破的。
但遗憾的是,以现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企实力,连BIC都难做得出来,更别提去做FIC。有爱之深责之切的医药人发狠话:中国的创新药企必须经历死掉一批、被清理一批的过程,将人才的资源、资金的资源、临床的资源等等生产要素配置到合适的企业,才可能完成新阶段的跨越。新生态一旦运转起来,BIC会自然而然地诞生。
美国的创新药发展历经多次 “去伪存真”。去年8月,中信建投医药对2004-2018年间通过纳斯达克IPO上市的424家Biotech/Biopharma公司进行分析发现,仅有225家企业仍然存续,占比53.1%;另外接近半数的企业“消失”了,其中有约41.3%(175家)被收购/合并。存续企业中,有84家市值小于1亿美元,占比37.3%;仅有9家市值超过50亿美元,占比4%。
并且这种“新陈代谢”一直在进行。
2019-2021年上市了很多Biotech,其中有些公司在大浪淘沙下裁员、破产、股价暴跌。乐观的投资人觉得这是好现象,因为成熟的产业生态就是要在“新陈代谢”中长出更成熟、更先进、更强大的公司。
从现在上市的创新药来看,中国“向死而生”的进度条还远远没有开始。
产品上只有泽布替尼和西达基奥仑赛走出了被“困”的境遇,成为了那些“影子的影子”们羡慕的BIC。尽管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获批相差六年,但经过头对头验证的BIC产品在美国市场势如破竹,华尔街给到这款药的销售峰值达到70亿-80亿美元区间。泽布替尼的突破很大程度上给百济神州提供了自由,对于药物研发来说,充足的现金一定程度上就是自由。
西达基奥仑赛被行业默认为BCMA CAR-T疗法中的BIC,而不是自说自话的BIC。作为全球第二款上市的BCMA CAR-T疗法,它在市场上突出的销售表现印证着这些认知,并促使传奇生物成为一家市值超百亿美金(6月6日,122.75亿美元)的Biotech。按照市值金额,在国内相当于仅次于百济神州的第二大Biopharma公司。很多人多年后才恍然一悟。
未来更是不可想象。随着临床不断推进,华尔街给到产品的峰值销售超过50亿美元,传奇生物的市值则被给到400亿美元的想象空间。实际上,BIC带给传奇生物的赋能,从和强生的合作开始,后来上市融资、再融资,获得投资机构青睐,获得验证和认可后又给传奇带来了钱的“自由”。
两者成功共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好的“骑手”管理好的公司。美国的投资界向来是只赌“骑手”,从来不“赌马”。
而更多被困于“影子”的“影子们”,他们中有的只盯着国内的“一亩三分地”,有的拿着me worse去挑战市场的价值规律,仍然抱有着侥幸。PD-1是第一个让“影子们”无法讲圆的故事,在市场高度竞争的情况下,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Me worse产品节节败退,me too产品未及上市纷纷自断后期临床,BIC产品在价格厮杀中放弃了一条路但依靠疗效获得了自己的鼎立之地。
这个例子会说明,困在“影子”中的创新药们,即便眼光仅仅放在中国,也依旧不会有立足之地。下一个“不战而溃”的可能是HER2 ADC产品,当身为BIC的DS-8201进入中国市场,竞争便开始了。“影子们”可以抓住先发优势,但这一优势短暂,接下来仍然会回归市场规律。未上市的产品,需要等待时间去验证能否走出DS-8201的包围圈,成为下一个影子。
每个技术赛道或者靶点背后都有“影子”们的存在,大火的mRNA、双抗,热门靶点等等,如何突围成为BIC,前提是“马”(技术),关键是好的“骑手”。“好的‘马’并不难找,但好的‘骑手’很难获得。”
另一条寻求自由的路是更为艰险的无人区探索,即要突破“影子”,成为FIC的路。与成为“影子”相比,突破“影子”还要向产业链纵向延伸,比如寻找产学研的转化,这条路异常艰难。
一位投资人说,在资本谨慎、余粮不多的情况下,投资阶段前移,同时投资会倾向于投给有知名IP背景的项目,一定程度上是“选科学家,而不是选项目”。
这种共识的存在推高了这类项目的价格,使其脱离现阶段的价值,等项目进行到后期时往往面临难融资的境遇。“没人敢接盘了”。
这一普遍的现象反映的其实是在“影子”里成长起来的投资人,他们也变身成为一个一个的“影子”,在没有办法寻求对标的情况下,他们的内心更是惶恐的。这种惶恐需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资格认证或者背书去填补,去帮助决策。
我们可以从“影子”开始,但绝不要只成为“影子”。分离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痛苦与绝望,我们必须要抱着向死而生的态度,去承认、去接受、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