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导管)取栓技术的发展,是神经介入产业爆发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随着导管内腔尺寸的你追我赶,抽吸导管在国内的内卷已近白热。
那么,抽吸技术的创新和推进,随着内径创新达到几近顶峰,还有什么痛点可以克服?
这就要从抽吸清除血栓时的痛点说起,那就是失血问题,即抽吸出血栓,也同时抽吸出血液。
软件算法
控制好抽吸力和抽吸速度,是解决上面痛点的关键,也能确保快速彻底的清除血栓。
目前心技术采用(双压力)传感器+软件嵌入的方式。软件算法用于区分血栓和血液,传感器则用来检测血栓凝块。这里使用力2种算法,一种用于压力,一种用于流量。提高凝块清除速度,同时仍能减少失血。
专有软件嵌入在导管中,并与双压力传感器配对,并根据测量的压力差,判断导管是否按要求抽吸凝块或正从患者体内排出血液。软件通过控制导管近端的阀,以进行恒定或间歇抽吸。阀每秒打开和关闭约12次,且几乎是实时的。
当系统感应到导管正在抽吸凝块时,阀门打开,保持恒定的抽吸;而在感应到血流时自动切换到间歇抽吸,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血。
控制的难点是如何足够快地测量压差以接近实时性能。
海波管
软件技术之外,对于导管管体,使用激光切割的海波管设计。
一者,导管的外径更小,通过性加强;二者,管体尖端韧性更足且无创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再者,导管的可跟踪性和可扭转性也极大加强。如ID 2.1mm,OD可减少到2.33mm(7F)
总结
神经介入,尤其是抽吸导管技术,当我们认为它已走到技术的终点时,却又能看到新技术或者说差异化的出现,其逻辑可以说十分简单,就是基于临床和痛点。
难的是,它需要在一片荒芜中,没有目标可以去参照,不断试错的去完成新技术的落地。这本身就是研发该走的路,也是我们成之为的“做时间的朋友”。
内卷,归根是挑了两条路线中相对好走的那条,那些难而正确的路,就留给了别人。唯快不破还是恒久坚持,对于商业而言,是无对错的;但回头看,真正让病患获益的技术,无不经历了长久的坚持;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和价值的企业,无不是选择了那条难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