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向创新塔尖突围——“产学研”融合实力大爆发
产业资讯 医药经济报前沿观察 2023-08-03 2395

嘉宾】

邵峰(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专家)

朱畴文(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邓艳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范敏华(普利制药董事长)

申子瑜(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

医药创新的政策红利正接踵而来。7月24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文件强调鼓励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同时明确医药产业链短板和支持重点,引导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提升医药产业链配套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近几年,坚持创新驱动,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通过审评审批流程持续优化,累计批准创新药品130个、创新医疗器械21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4个创新药、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包括46个儿童用药完成了审评。此外,2018年至今,批准中药新药31个。通过相关资源的倾斜,进一步加速了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新药、临床急需用药和医疗器械的上市。

提高创新效能更需加强预研预判,提升创新链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及时优化调整立项策略和管线布局,打造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摘下创新塔尖的明珠。本报采访了医药创新链各环节上的权威专家,共同关注如何在“政产学研用”高效率融合中,打造中国医药高端竞争力。

夯实基础研究“塔底”

医药经济报:“产学研”融合创新已成为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尽管中国的医药自主创新方兴未艾,但“产学研”合作仍是高水平创新的短板,目前核心痛点在哪里?

邵峰:何为药物创新?首先,开发新药其实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的结合,进而满足临床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次,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创新是为了尝试不同的路线,尝试不同的靶点,激发新动能去满足临床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就不难理解当下我国药物创新还不够前沿的深层次原因:我国基础科学起步不算早,真正成规模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科学家回国是从2008-2009年左右开始,近15年,我国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有了长足进展,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很难在药物研发上有真正的领先创新,所以国内原始创新还需要时间。当然,做基础科学研究压力也很大,只有基础研究取得成果,工业界擅长做技术的人才能如鱼得水。

邓艳红:医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过去基于临床问题开展的应用型临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进入新时代,仅按照传统的模式开展临床研究还不够,未来需要有更多在人工智能、医工合作、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融合和突破,同时通过院企合作,加速产业化链条,从而促进新药物、新试剂、新设备的发展。因此,现代研究型医院应畅通院企合作机制,医院可通过建立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平台的支撑体系,更好地推动高质量的“产学研”。

朱畴文:临床研究模式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家医院的占比不同。目前,对研究型医院尚未有严格的定义和指标,其关键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新药转化研究仍存在提升空间。当前,基础研究少有原创型和现代医学的重大发现。基础研究有欠缺,何谈转化?另外,临床转化也面临一些困难,成功要素不仅体现在资金、人才、政策上,理念、组织等方面也要协同。这需要行业加大交流互动,共同思考采取哪一种方式,哪一些研究和合作机构是最适合的,以及如何协调各方力量推动这项工作。各机构转化研究不能求大而全,而是由点到面,在能力和可持续范围上做一些创新和突破。

范敏华:普利制药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提高药品研发成果的高效转化。已经实践了多项“政产学研用”项目,主要包括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关于硼中子药物、mRNA核酸药物合作;与浙江大学关于PLAT001强渗透抗肿瘤项目合作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通过产学研合作,普利制药已在硼药领域开发出多个核心技术。除了已经成熟的产品,如BPA和BSH,普利制药还在研发多个新的硼药品种。随着普利制药等企业在硼药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可以预见,BNCT(硼中子俘获疗法)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这将为临床癌症治疗带来更为有效和精准的解决方案。

目前实践的几项“政产学研用”项目较为顺利,希望能够与更多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首先,我们希望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双方在科研合作上加强交流、加快科技转化的效率和速度。因为学校偏向基础研究,一些产业化的项目,如果在开发初期与企业方合作,在应用和注册申报上就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药品注册要求。我们也欢迎国内知名高校学生能够来普利制药实习、锻炼。公司拥有强大的实习基地平台,愿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医药行业“产学研”发展。其次,如果有一个能够将优秀研发项目共享的平台,就能促进更多项目产业化。

医药经济报:近两年,国内医药创新开始进入丰收期,国家强调建立高水平研究医院,实现“产学研”融合,整个创新链应如何理解“融合”二字?

朱畴文:大家都讲“产学研”或“医产学研”融合,“融合”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现阶段,“医”和“研”没有完全打通,这个“研”既包括临床研究,也包括基础研究。对于“临床研究”,行业考虑较多的是临床试验,但其实临床研究的概念远高于临床试验。当然,临床试验也非常重要,涉及能否在人体应用并得到批准,但在临床试验之前仍有大量的研究工作。

现在有很多创新模式成功实践并落实为产品,如何更好地融合,我们都在摸索。对此,上海就提出了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的概念:“政”是政策,“产”是产业,“学”是学校,“研”是研究,“金”是金融,“服”是服务,“用”是用户。这七项如何打通需要更多实践。我们也要继续学习国际市场中的成功案例。

另外,没有必要给研究型医院贴标签。简而言之,研究型医院非常重视科研。如果从量的角度来说,通过科研转化的产出应该在医院实际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研究型医院,希望通过设施和人员的建设,尤其是机制性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性的医院平台,旨在真正打通医院和医学院之间的隔阂。由于为两个法人单位(一个属于教育部,一个属于卫健委),现在很多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并不顺畅,彼此的考虑和追求不太一致,希望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

此外,临床研究并非只能在三级医院开展,在二级医院、社区中心也可以开展。因为各级医疗机构是整体,合作才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方位服务患者。同时,通过建设平台可以吸引更多青年医生以及生物统计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共同关注临床研究。

从0到1探路攀升

医药经济报:当前,科技、医学日新月异,医药产业创新链如何发现可能带动整个医药行业的新技术、新模式,从而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

邓艳红:医疗领域从0到1的创新,依然来源于临床。只有基于临床问题开展研发,才能更快将其转化并应用于临床,提高疾病诊疗服务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队伍搭建、科学问题提出、成果转化、研究平台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缺一不可。其中,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才有可能真正加强学科建设能力,实现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提高该病的综合诊疗水平意义重大。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发展,针对结直肠癌标准治疗导致肛门功能损伤的问题,开展全球首个探索术前化疗的RCT研究,以单纯化疗代替放化疗。短期来看,疗效相当但毒性降低;长期来看,生存率相当,但肛门功能得到改善。针对远处转移率高的问题,我们探索引入三药联合方案,强化术前治疗,同时根据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及药代特点,改良三药方案剂量,从而降低远处转移率。然而,有些分子类型对化疗并不敏感,但奇妙的是,“上帝为他关上了化疗的门,却开了另一扇窗。”针对dMMR分子类型肠癌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的特性,我们通过PD-1免疫治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88%的患者达到肿瘤完全消失。实际上,这些案例也证明了——未来“产学研”融合要立足临床,才能快速回归临床。

申子瑜:从企业角度,可以从助力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两方面入手。国家层面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个具体目标,企业需要调动自身资源,持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以“产学研”融合服务模式,更好地赋能三级医院发展。通过以行业专家为引领的人才共享平台、12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创新平台、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创新管理机制等四大资源,满足三级医院学科建设能力需要的人才、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和管理机制梳理等需求。

邵峰:近年,细胞焦亡(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成为工业界极为关注的基础科学领域。研究表明,Gasdermin家族蛋白在脓毒症、多发性硬化症、哮喘、化疗药物导致的炎性损伤、病毒感染或CAR-T治疗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及IBD等多种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开发特异性的Gasdermin抑制剂将为这些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分泌的颗粒酶A通过切割GSDMB引发细胞焦亡的重要机制。这项发现改写了细胞焦亡只能经caspase活化的定论,并对经典免疫学教科书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的认知进行了重要补充。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充分说明,开发针对包括GSDMD在内的Gasdermin家族蛋白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完全是可行的,并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针对Gasdermin家族蛋白开发抑制细胞焦亡的全新药物分子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特异性针对Gasdermin蛋白的抑制剂。通过这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可解决研发中的各种难题,以创新创造价值。

战术差异加速登顶

医药经济报:现阶段,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疾速驶入快车道之际,如何把握生物医药创新合作新趋势,在“唯快不破”的竞争中打造出差异化产品研发管线?

申子瑜:为助力临床诊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金域医学开发、引入和转化超过3600个检测项目,参与或加入建设26个国家级疾病联盟,为三级医院提供疑难病检测和病理诊断、区域医疗中心共建以及医联体网络下沉等服务。

以助力三级医院罕见病诊疗能力提升为例,金域医学针对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个疾病,已经推出超过700个检测项目,打造多个罕见病多组学整体解决方案;针对未明确的罕见病已经开发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去年,利用这一技术实力,金域医学为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项目提供基因检测服务;携手湘雅医院儿科主任彭镜教授共建遗传生化实验室,发布相关溶酶体贮积症检测项目超20个,成立溶酶体贮积症联盟,将酶学检测辐射至全国,帮助更多患儿得到快速、精准的诊疗。

在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金域医学为三级医院提供前沿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平台、创新项目孵化等服务。比如携手北京协和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医疗机构、高校,开展前沿科学技术攻关,取得一定成果;推进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搭建样本库和数据库,深入医检AI研究,共建智慧医检生态,使得针对临床诊疗痛点需求的检测服务更加高效、可及。

范敏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通体现在各要素的加速流动和资源匹配,政府在政策上要更多倾斜要素的流动,消除链块壁垒和交易成本。企业要在创新中起到龙头作用,因为企业是面向市场、面向需求的,由企业拉动产业,由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由人才启动创新,由资金助力创新和产业发展,由政府促进“四链”融通。

普利制药积极参与打造“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医药创新生态。在人才方面,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引进,截至2022年底,公司现有员工总数1520余人,研发人员近550余人,超过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在科技创新项目方面,普利制药响应并实践国家关于支持儿童药等各类相关政策。公司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的8个项目开发,儿童药基地已被纳入工信部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儿童药重点项目,并成为中国儿童药物研发和产业化联盟首批联盟成员。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此外,氟康唑干混悬剂、利奈唑胺干混悬剂、泊沙康唑干混悬剂、伏立康唑干混悬剂等即将上市。

干混悬剂是我们专门为儿童开发的独家专利剂型,采用掩味技术保证了良好的口感,不含糖和防腐剂并且配备了专用的给药器方便精准用药。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瓶装干混悬剂,配备了精准给药器,与国内常规的袋装干混悬剂凭感觉取用“半袋”“三分之一袋”相比,提高了儿童用药的精准度,也提高了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产业的发展最后还是要回到市场。医药是特殊行业,企业如何让医药创新项目在市场上得到价值表达?政府如何让整个“四链”不断再循环?如何更好地平衡患者药物经济学与市场经济?这是值得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研究的课题。

编辑:封翠芸 余如瑾

首发于《医药经济报》总第4515期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5-02 4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3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