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科创板四周年医药表现揭秘
产业资讯 医药经济报前沿观察 2023-08-11 2081

近日,科创板上市交易迎来四周年。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的试验田,4年来,科创板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科创板从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上市交易,到今年7月22日已有546家公司挂牌上市,募资逾8000亿元,总市值超过64100亿元。

医药板块抢眼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医药生物计划投资金额为1945亿元,位居科创板首发募投项目计划投资资金第二位。

在生物医药领域,单个项目超过50亿元总投资额的分别有:百济神州的药物临床试验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计划总投资额分别为153亿元和60亿元;联影医疗的下一代产品研发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62亿元。作为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联影医疗在科创板上市,刷新了2022年科创板IPO最高融资纪录,也是当年A股第二大IPO。

科创板已逐步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随着上市企业数量不断扩充,科创板已成为A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科创板在生物医药领域已集结起111家上市公司,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

对于产品处在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且长期亏损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科创板“市值+研发成果”的第五套标准极具吸引力。截至6月25日,累计已有20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IPO合计募资约429亿元。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已在境外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回归A股。目前已有君实生物、康希诺、荣昌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5家港交所“18A”龙头公司登陆科创板;另有康方生物等多家“18A”公司相继发布了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告。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区域主任傅诺曾表示,“实行全面注册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改革力度,让更多需要资金支持且符合要求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好地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我们的核心做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未来如何进一步坚守“硬科技”定位?上交所公开表示,科创板将持续优化第五套标准相关的制度体系,把好入口关,畅通退市关,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形成良好的市场生态。

商业化迎收获

在资本助力下,科创板上市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相继迎来产品获批、商业化落地收获期。根据2022年年报,百济神州营收接近百亿元;君实生物、康希诺和神州细胞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艾力斯、荣昌生物、诺诚健华、欧林生物营业收入超过5亿元。在产品销售拉动下,艾力斯、上海谊众、金迪克、欧林生物、微电生理5家公司实现盈利。

其中,在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疾病领域,荣昌生物逐步取得突破。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并双双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市场销售放量明显。

艾力斯则在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614.22%,其商业化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2022年销售收入达7.96亿元。据了解,在今年初的医保谈判中,伏美替尼一线治疗适应症通过协议期内新增适应症谈判续约的方式,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预计未来销售额将持续保持增长。

优化上市标准

在业界看来,是否符合科创板属性定位,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顺利上市的关键。据了解,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常规指标+例外条款”的结构,包括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

傅诺认为,“很多企业想到科创板上市,也是考虑到科创板的估值会有一定的优势。其中,进口替代是企业用得最多的一个例外标准。进口替代论述要点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首先论述产品的关键性;二是,是否为主营业务产品;三是,产品在行业中是否具有领先性;四是,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好可以提供市占率数据,以及论述如何实现进口替代。”

近日,有消息提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将收紧。对此,业内亦认为,“审核标准严格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高门槛除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外,也有助于行业竞争力提高。”

编辑:封翠芸 陈慧君

首发于《医药经济报》总第4517期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