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二级市场最近不太平。
年中的熊市还没过,今年第一家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Biotech智翔金泰大破发,随后一路下跌,直接影响了市场情绪。
和此前的破发潮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智翔金泰的IPO因其成熟度不高的管线阵列以及一个较大的募股金额,在A股这样一个长期流动性不断被稀释的市场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把矛头吸引到了医药行业。
行业一波大风大浪的夹缝中,一条此前曾流行了一小段时间的传言又冒出头来:“之前不是说科创板第五套暂停受理?现在看来是更不行了。”
而7月份,中纪委、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牵头的医药和医疗反腐行动开启,《医药经济报》统计,A股医药板块4500亿市值蒸发,近50家医药上市公司回应“严格合规”。给原本医药板块脆弱的情绪再来一道硬伤。
于是,对于那些已经融完Pre-IPO的医药创业公司来讲,要不要在当下一个时间节点去推上市,成为一个两难的抉择:不推,一边是股东的压力,另一边是天量的研发投入带来的资金紧张;推了,又会面对过不了、以及“融资打折”的风险,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企业来讲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虽然在官方的口径里,无论是反腐还是第五套收紧,都是“行业出清、‘让好东西进来’”的过程。
比如上交所在最新的下发文件的确强调了“医疗企业开展销售推广活动”的注意事项,但对传统医药公司来说,反腐长期来看一定是一种利好;而低仿与带金销售的逻辑,本就不应该属于创新药。
-01-
Biotech慌了?
IPO关系到公司和投资人的发展后续。监管的一粒灰,就是公司和行业的一座山。
最近,在投行工作的小罗感觉到,有Biotech慌了。
他最近频繁接到想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客户的微信和电话,“交易所现在到底什么说法呀?”“能帮忙和我的投资人说说吗?大家现在压力都大。”小聚变多了,他全国几地飞,担忧和猜测在咖啡桌和饭桌上传递。
“(说服)效果是有限的。”小罗坦言,国资或险资等LP有既定的回报预期和退出进程,不会轻易改变计划,传导到GP和企业的层面,对赌协议“不会说我们俩商量一下就能往后延了。”
对于一家传统型企业来说,上市准备花5年时间非常常见,花10年的也不在少数。但即便是只需要准备几年,对于尚无法盈利、甚至没有收入的Biotech来说,也是极耗费财力心力的付出,“然后临门一脚,告诉他们现在没法申报,他们心里肯定是崩溃的。”
和许多次短暂影响A股医药二级市场走向的消息一样,第五套暂停受理的传闻,也是从一篇“小作文”开始。原因被描述为“当前市场环境恶劣”“目前对于注册制改革有很多争议和讨论,核心就是不断抽流动性。”
是否暂停受理,任行业众说纷纭,交易所不会给官方口径。但从科创板受理、上市的情况,也许可以看出收紧的端倪:
根据上交所公开信息,2023年6月,科创板受理了43家企业的IPO申请,比去年同期减少超过50%。
而具体到第五套标准,根据iFinD数据,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有7家、4家和8家药械企业通过该标准上市。而2023年Q3已过近半,目前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的药企,只有智翔金泰1家。
对于还未交表的企业来说,出口收紧、计划延后,意味着又要为上市付出一大笔成本:临床进展“差三个月就很不一样了,所有数据、假设、市场比对,都要更改或重新设计”,此外审计、律师尽调都要重做,“晚两个月(交表)公司可能就要多花几百万。”
而交了表、在排队上市的Biotech们,则要面对事无巨细的问询压力。
以最新回复上交所上市申请审核第一轮问询的爱科百发为例,其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license in模式和自研能力如何”“研发管线布局信息”“核心产品研发进展”等。围绕“研发”二字,体现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于核心临床价值的重视。
在商业化方面,此前在注册问询和回复阶段,爱科百发需要解释和保证的问题还包括,和同适应证产品的同业竞争关系,“确保解决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前为其商业化“排雷避坑”。
“即便知道不是头对头的,也要求你把别人的临床数据和销量列出来、作对比,对me too、me better特别敏感。”一位参与Biotech问询回复工作的人士称,如今的工作量比以往增加了50%-80%,“那别人也没披露、我们也没有这些数据,怎么办?也不会苛求,但就是要给它说。”
“交易所、证监会也在成长,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问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这位人士评价。
而近期沸沸扬扬的医药和医疗领域反腐行动下,亦有部分销售费用高企的医药企业看似惊弓之鸟,撤回了IPO申请,如荣盛生物、汉王药业、力捷迅药业。“3年学术拜访近40万次”,荣盛生物在媒体报道的标题里被如此形容。
上交所最近发布的信息也透露出对反腐行动的高度关注。于7月底下发的《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 2023年第4期(总第17期)中,上交所特别回答了关于“医疗企业开展销售推广活动”的问题,其中提到应重点关注4个事项:合法合规、所涉费用真实性和完整性、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各方关联关系及交易公允性。
不过,上述几家企业都并非要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其目标分别是科创板第二套、上交所主板、深交所创业板。“反腐大势,相较于传统型企业IPO,创新型企业IPO可能有望迎来机遇。”有从业者说。
毕竟,低仿与带金销售的逻辑并不属于创新药;且在实操层面,相较而言,大部分Biotech不会有太高的收入,有的甚至未有产品上市,也无从“腐”。
-02-
智翔金泰:肇始者还是“背锅的”?
传闻中“第五套暂停受理”的直接原因——智翔金泰,于6月下旬正式敲钟,在申购阶段弃购率即达19%,上市首日大破10%,随后连日下跌。其背靠明星疫苗公司智飞生物,上市两个月不到,股价比起发行时已跌去近30%。
从智翔金泰的角度看去,进展最快的IL-17靶点创新性和临床进展无甚竞争力、还曾中止了一款PD1及其联合用药的研发、尚在研发投入和亏损扩大的阶段……这些也许都可以是智翔金泰不被市场看好的解释。
不过,仍有行业人士认为,智翔金泰只是个“背锅的”:“6月本来整个大盘就在经历较为显著的回调”“已经在第五套上市的这些(企业),比智翔金泰差的不是没有。”
这位行业人士认为,第五套疑收紧还与今年以来的经济大环境和战略重点有关系,因此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但更为重要的是,2019年第五套开启以来,已经以该标准上市的20家医药械企业,大部分表现的确不尽如人意。
2022年开始,几乎是向港股18A“看齐”,“破发”也成为科创板第五套的关键词,如亚虹医药、荣昌生物、益方生物、盟科药业、海创药业、迈威生物。其中后二者上市首日跌接近30%,远高于今年破发的智翔金泰。
而不管是不是破发,目前股价高于发行价的都寥寥无几。“跌”亦是如今第五套上市企业的普遍标签。
除了投资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至少在二级市场上,Biotech们普遍不被股民们看好,背后是其临床价值与商业化前景的说服力不足。
2020年1月首家在第五套上市的泽璟制药便可作典型。上市三年,泽璟制药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净亏损仍达4.58亿元,亏损仍在扩大。公司唯一的商业化产品多纳非尼在去年卖出3亿元。
虽然后来进入医保对其售价造成一定影响,但多纳非尼在上市销售之前,就已有投资者表示担忧:多纳非尼虽然贵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氘代药物”,可分子不变、一个原子改变,仅有些许药物动力学差异的氘代药物创新性本就不太革命。
更何况,“原研”拜耳的索拉非尼,及其仿制药、同适应证用药都在与泽璟制药的多纳非尼在国内同场竞争,其中不乏销售实力更强、不愁盈利的传统药企,以及先一步进入集采的产品。在销售层面,多纳非尼是强敌环伺。
目前,泽璟制药在A股的股价比32个月前的发行价高25%左右。但这远远不是最坏的情况:
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中,已商业化产品为me too、“高级仿制药”,“主打一个fast follow”者并不在少数。而在二级市场整体流动性趋缓、股民们手上余钱变少的情况下,目前股价比起发行价跌破30%-50%者仍有。
所以,和大多数为盈利Biotech并无二致的智翔金泰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公开融资,一下子吸引到整个市场对龃龉不前的整个生物医药板块的不满情绪,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回到整个科创板的定位上,这里上市的公司在审核端有所收束、保证上市企业的临床和销售竞争力,如何保持后续市场信心的提振,看起来变得十分有必要。
-03-
标准早就在收紧
在这次“第五套收紧”的传言前,2021年,科创板就曾掀起过一波关于“收紧”的标志性浪潮:以license in模式为主的海和药物IPO被否,上市委员会多个问题指向“是否具有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
而后,新通药物、盛诺基医药接连被否,几乎宣告了license in时代在二级市场的终结。此后,license in的BD项目减少,相关企业破发、估值下降、经营危机一个个来到。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强引导想要的方向:将一切引向“真创新”,而不是“真有钱”“圈好了就跑”。
“科创板没有眼泪。”深蓝观曾作报道和评论。
此后,对投行来说,申报科创板第五套企业的标准拔高,逐渐成为行业的默认操作。
在研发层面,第五套的标准本是“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而如今,“实操中很少有仅二期就报的。”从业者称,“这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开始核心管线二期是可以申报的,但后面逐渐成为行业内默认的窗口指导,现在的标准是核心管线三期或者NDA才能申报”。
“如果撑不到三期,会自觉去18A。”这位从业者说。
传言中有一种声音称,第五套标准将作修改或细化,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将上述临床进展层面“公开的潜规则”明文化。对此一位相关人士认为不太可能,“Biotech融资压力太大。而且调太紧,再想松就不好松了。”
目前,第五套标准的完整表述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亦有从业人士认为,证券监管机构可能会对其中“市场空间大”作明确的指引,“最关键的是论证核心管线能卖多少,现在比较模糊。官方可能会给些量化指标,比如得是同一个适应症同一靶点前三的药,或对市场容量作明确要求。”
而无论是临床还是商业化方面,可能将作修改或出台具体指引,“修修补补”“轮子先跑,再找平衡”都是A股的特点。毕竟,从科创板(含第五套)到科创属性的的具体规则,甚至科创板和第五套的出现本身,其实都是“打补丁”的过程,体现了A股的强引导属性。
毕竟,不同于港股,A股的资金量较大、“散户”多,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考虑,有上市前加强审核的必要。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港股和A股Biotech研发进度分化的结果,“18A上市的医药企业研发进度相对早(慢),科创板第五套的医药企业相对成熟。阶段相对较早,本身就意味着风险较高。”进而也带来了市值的分化。
因此,尽管第五套收紧的传言甚嚣尘上,已有所准备的Biotech们也不会轻易转港股。反而,此前捍宇医疗、爱科百发等,都是在港股折戟后转而冲击科创板第五套——比起A股在审核端收紧,港股上市的压力在于发行端。即使通过聆讯,在发行阶段一旦认购不足,,即可宣告IPO失败。
而港股的流动性又相对较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稳定性较弱、对内地企业认知度较低。即便成功上市,市值也容易被低估。——港股也不容易。
只要不是压力太大、急于解除对赌的“紧箍咒”,“又比较有理想”,已有计划的Biotech不会任市场的风吹草动,就轻易改变向第五套疾走的方向。
毕竟,也不是谁都能像复宏汉霖,即便在港股市场也有所被低估,但仍能借以复星背景和不错的Biosimiliar产品挣来不错的估值,并在大幅盈利后宣告放弃科创板的上市计划。
-04-
另一种机会
春江水冷也是鸭先知。二级市场水下的温度传导到一级市场,造成的结果能是“我们最近看传统型企业的占比明显变高了”“必须挖一些消费医疗或CXO之类的项目,想办法把在第五套上的投入比例降下来”。
一部分人转移,另一部人可能会得到更多机会。业内预判,如若在第五套实现退出变难,GP也可能会将项目转手给S基金(secondary fund),这便是后者收割优质项目的时候。
此外,对于Big pharma来说,并购的好时机也出现了。不过业内判断并购市场的繁荣不会在短期内出现——除了国人创业者“被收购就是失败”的既定价值观,“还存在一个悖论:如果你足够优质,那就应该能上科创板,而不是等着被并购。”
而坚持要在科创板上市的这些企业,还有一些可能会转向第二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比第五套的40亿市值要求低许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要有收入,而这是第五套所有没有的要求;此外还对研发投入有所要求——“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其他要求,没了。
看上去,相对于第五套,第二套的要求离“创新性”远了三寸,靠“商业化”又近了一尺。这也是一种引导:不必所有人都走九死一生的原始创新之路,踏实挣收入、提高相关产品的可及性,也是一种能够证明自己的方式。
“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基金们的创新药投资逻辑多以十年为期,一位从业者如此形容此次第五套收紧的“风波”。
而讲求“长期主义”的,并不只是投资者而已。从科创板与第五套的设立,到license in的“出清”和本次传第五套收紧,再到近期CDE连发三份“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文件、以医药为中心的反腐行动——其实都是“发展逻辑的建立”和“既往冗杂的打破筛出”,二者互动与反复的过程。
至少,在这中国创新药发展的第一轮周期中,创业者们能开始明白:18A、科创板第五套,无论哪一种“退出”,都不是创新药的终点。在市场的严酷审视下,是否曾在虚华中坚持科学与创新、是否能以商业化方式实现创新的价值,一切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