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有近30家创新型医药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半年报,总体看来比预期乐观。反映到创新药械板块,大部分上市公司市值同比出现下滑,但也有一些公司逆势飞扬,市值同比显著上升。
表1、图1和图2罗列了29家已发布半年报的创新药企中报主要指标,其中市值标红的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值上升,其他企业同比市值下降。29家企业中,9家同比市值上升,20家同比市值下降;26家企业有营业收入;4家企业净利润为正,25家企业净利润为负;26家有营收企业中,其中19家企业营收同比显著增长;4家有正净利润的企业中,其中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半年报等公开信息整理)
01 头部企业营收强劲
以百济神州为例。2023年上半年百济神州营业收入76.03亿元(美元汇率按7.25计算),同比增长60.96%。其中,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倍,再加上替雷丽珠单抗注射液以及安进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带来整体营收强劲增长。值得留意的是,其营收增长速度超过了经营费用的增长速度。
不过,由于百济神州在研发上持续重投入,特别是其重头产品TIGIT抑制剂Ociperlimab刚进入临床Ⅲ期、新一代BCL2抑制剂BGC-21447刚进入关键临床阶段,这些给百济神州造成巨额研发亏损。上半年其归母净亏损为53.22亿元,但相比去年同期的66.64亿元有所收窄。业绩的良好表现帮助企业市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浮超过20%。
02 部分企业首次盈利
以复方汉霖为例。上半年财报显示,复方汉霖自2014年成立以来首次实现盈利,其上半年实现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93.95%;实现净利润2.4亿元,去年同期则是净亏损2.52亿元。复宏汉霖的主要产品营收汉曲优为12.39亿元,汉斯壮5.56亿元,汉利康2.54亿元。不过,复星医药系企业常常被市场按照投资公司进行估值,这也影响了复宏汉霖的市值表现。
其他业绩表现不错的企业还有信达生物、再鼎医药、诺辉健康、荣昌生物等。
03 转型中企业不确定性增
与营收领先的头部企业还不错的业绩以及市值表现相比,尚未实现营收以及营收不到百万元的生物创新药企业日子并不好过——正在经历持续瘦身和转型的创新药械企业未来是否明朗,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
如2023年上半年,百心安的表现令市场嘘唏,这家聚焦介入式心血管装置的企业迄今仍未能实现营收,而公司市值从去年一度逼近200亿元至今仅余9亿元,其账面上截至2023年8月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仅为3.89亿元,同时研发管线不断腰斩,未来业务发展是否可持续令投资者生疑。
04 市值有起有落
截至8月25日,未公布中报的医药上市公司表现亦有好有坏。一方面,商业化前景看好的亚盛医药市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9.65%;已上市首个商业化产品的云顶新耀市值也上涨了86.15%。另一方面,以新冠疫苗销售为主的康希诺不出意料地市值同比大幅回调55.65%,折戟新冠治疗药物研发的开拓药业同比回调64.26%。
尽管医药投资市场有所调整,卖厂、卖产品的消息时有可见,但迄今尚未看到任何一家破产倒闭,适当的优胜劣汰是市场应有之意,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韧劲也由此可见一斑。
洞悉趋势
下半年投资趋势浮出水面
上述29家有代表性企业半年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细度各家数据,以下几个发展特点渐渐明晰:
商业价值支撑高市值
首先,市场明显回归理性,投资不再是讲故事,有好的商业价值才有好的市值。已发布和未发布中报的近40家企业的市值表现说明了一切。经过超过10年的投资与孵化,如复宏汉霖、诺辉健康、康诺亚等开始实现商业化盈利的公司越来越多,即便由于重研发投入1家净亏损额超过所有其他创新药械公司亏损的百济神州,其亏损额也持续收窄。能够提供确定的商业化价值以及虽未实现盈利但能够传递给市场足够信心的企业,无疑得到资本市场认可。
市场分化成为必然
头部企业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再鼎医药等,必将通过“研发+BD+商业化+出海”四条腿战略持续做大做强走Big Pharma发展之路。位于中部的企业在“商业化+出海”上采取组合拳,一部分自建,一部分通过合作,典型如先瑞达在被波士顿科学控股后,其海外市场的覆盖就基本通过波士顿科学实现。国内市场则结合各自渠道的强项,在“研发+BD”方面与头部企业并无差别,只是在规模上小一个数量级。
尾部的企业逐步转向以“研发+License-out”为主的商业模式。这些公司的挑战在于License-out需要时间证明价值,如果放弃短期就能带来效益的“商业化”,如何向投资人交代是个考验。
投资景气度在回升
外部环境挑战重重,但从近40家创新药械企业的半年报表现来看,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较为完备的从研发到CRO、CDMO到商业化的完整供应链以及充沛的人才供给,在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传递着确定性。
近40家企业中,有5~10家首先在中国市场胜出是大概率的确定性事件,这些企业与恒瑞、中国生物、复星医药、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上市公司共同坚定地走在全球化的征途,并将重塑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编辑:刘莉
首发于《医药经济报》总第45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