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年多的时间,医院将进行多次巡检排查和安全专项培训。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下称“《方案》”)。
图/国家卫健委官网
该《方案》主要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及时消除医疗过程中以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医院期间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保障患者安全。“连续3年每年至少完成1轮全院巡检排查和全院患者安全专项培训,至2025年末,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每百出院人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例次,低风险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方案》重点聚焦医疗服务相关患者安全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主要内容包含3个方面12条具体措施:
一是确保医疗服务要素安全,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药品、耗材、医疗设施设备、人员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安全管理,规范整体流程、排查风险隐患。
二是保障医疗服务过程安全,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日常诊疗、检查检验、急诊急救、院内感染控制、深静脉血栓预防等医疗服务过程的安全管理,同时做好诊疗信息的保护与应急处置。
三是优化患者安全管理机制,要求医疗机构健全常态化管理体系,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机制,并在机构内提升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
具体来看,在保障患者安全的三年行动中,特别提及要排查医疗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例如,加强实验室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的管理,防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火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医院属于人员密集型场所,有较多行动不便的患者,部分医疗物资易燃易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估量。近年来,多家医院就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火灾事件。
“医学界智库”梳理公开信息发现,这类火灾的起火点有儿童重症监护室、住院部杂物间、检验科、食堂厨房等地,火灾原因存在因拆除废弃水箱、改造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引燃现场可燃涂料的挥发物所致,也有吊顶内电气线路故障导致火灾、蚊香引燃周围可燃材料引发火灾,以及抽烟致周边可燃物起火燃烧等。
为避免包含火灾、爆炸等在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三年行动方案分为三个阶段,2023年9月是启动阶段;2023年10月-2025年9月为实施阶段,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于每年10月30日前将本年度患者安全工作汇总表报送医政司;2025年10月-12月为总结阶段。
在实施阶段的《患者安全专项行动年度工作汇总表》中,明确血液透析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产科(含产房)、急诊科、内镜室、临床检验实验室、麻醉恢复室、供氧系统、供电系统等为重点排查部门(科室)。
对此,从已引发过火灾的医院重点部门,如手术室、儿童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PICU”)等相关研究分析中或能得出相关经验。
作为集急、危、重症患者于一体的医疗高危科室,手术室同时也是集火源、可燃物、助燃气体于一体的防火重点部位。有研究显示,2000—2019年全国9起手术室火灾造成1名病人受伤和1名病人死亡,涉及3种直接原因,其中6起电气导致,1起手术操作不慎,2起因吸烟导致。涉及7个起火部位,分别为备用电源、空气净化器、离子空气消毒柜、配电盘、手术台、电线、卫生间。
另外,在PICU内,有因医用悬臂系统而引发火灾的事件。医用悬臂系统是目前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相关医疗设备的固定、定位,以及相关医疗设备所需的医用气体供应和强弱电供应,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手术室、ICU。
据了解,此类医用悬臂系统火灾发生已不是个例,2015年10月,国内即有ICU病房医用吊塔吊臂电气故障引发火灾,致直接财产损失约1500万元,并造成多名人员死亡的案例。
有研究者建议,PICU、手术室等特殊场所,在保证满足最小配置灭火级别的情况下,可增配水基型、二氧化碳灭火器,以提升在突发火灾事件中的处置效率,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设备的损坏。
除手术室、PICU外,还有对高压氧舱火灾事故原因的分析,其发生原因多为操作不当引起。医院可以通过形成“高压氧舱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可以发现,在4月份北京某医院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后,各医疗机构更加重视消防应急演练,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而此次《方案》的发布和实施,将会更全面深入地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