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去年以来,中国的新药授权交易重心正渐从引进新药(In-licensing)转为对外授权(Out-licensing)。研发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共与海外药企达成30项新药和技术平台相关对外授权交易,公布的总交易额超过168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对外授权正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跨国制药巨头也开始关注中国创新药。今年,BMS、GSK、强生、罗氏、阿斯利康和武田制药等多家知名跨国药企均购入中国新药资产。海外药企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关注中国新药?什么样的新药项目是它们的合作目标?为此,从本期开始研发客启动“买家”专栏,逐一与有意购买新药资产的药企对话,以期推动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找到最佳合作伙伴。
研发客在线采访了艾伯维S&E亚太及日本地区负责人Wendy Tai。
艾伯维拥有修美乐(阿达木单抗)、瑞福(乌帕替尼)和唯可来(维奈克拉)等多款重磅药物,产品线覆盖免疫、血液肿瘤、神经科学等多个治疗领域,收购艾尔建后,其将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医美和眼科领域。
艾伯维的对外合作业务是由该公司的外部创新团队(AbbVie External Innovation)来完成,该组织隶属研发部门(AbbVie R&D)。它包括四个职能部门,其中搜索与评估团队(Search and Evaluation,S&E)专注于在全球寻找合适的外部合作项目。
研发客:能否介绍一下艾伯维的S&E团队?团队分布在哪里,中国区的工作由谁负责?S&E和其他外部创新职能团队关系是怎样的?
Wendy:S&E是个全球性团队,我们工作涵盖了全球外部项目的搜索和评估。S&E团队大多数成员在美国芝加哥工作,我本人也在那里。也有一些同事在波士顿和旧金山,我们在欧洲也有同事。此外,Danni Wang在中国。
S&E与业务拓展和收购团队(Business Development & Acquisition)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业务拓展和收购团队的职责是协作和交易,他们主要工作是制定商业提案和交易条款。而一旦合同签署,就由全球联盟(Global Alliance)团队来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维持并发展合作关系。
最后,S&E还与艾伯维外部创新部门中的投资团队(Ventures)密切合作,投资于5~8个重要的种子阶段早期投资。Ventures投资早期阶段的企业,甚至可能是还没有建立起产品管线的公司。而我们(S&E)则主要关注已经建立产品管线的公司。
研发客:请问艾伯维外部合作的主要方向是什么?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资产?
Wendy:在S&E,我负责亚太及日本地区制药业务,Danni负责该地区医美方面的业务。以下是艾伯维重点关注的五个支柱性领域:
来源|艾伯维
毫无疑问,免疫学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艾伯维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领导者,拥有阿达木单抗和乌帕替尼等重磅产品。此外,我们希望在肿瘤学领域保持像免疫学方面一样的领先地位。艾伯维的两款产品——维奈克拉和与强生合作的伊布替尼,在血液肿瘤领域具领导地位,我们也希望寻求并扩大我们在血液肿瘤上的影响力并拓展到实体瘤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我们重点关注三个疾病。第一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第二是精神病,我们对精神病和抑郁症药物感兴趣;第三是偏头痛,这是我们目前唯一感兴趣的疼痛领域。我们常常收到有关术后神经性疼痛的询问,可惜这并不是我们有计划进入的领域。
在眼科业务方面,我们对角膜前和角膜后的眼部疾病资产和技术基本上都有兴趣。实际上,大多数眼科疾病都集中在角膜后,不少是难治性疾病,其需求未得到满足,例如湿性和干性黄斑变性。我们的产品Restasis多年来一直是干眼症领域的领导者,我们对干眼症等难治性眼病的资产仍然有兴趣。
我们也对老花眼和近视这类屈光疾病很感兴趣。除了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我们几乎对所有的眼科疾病都有兴趣。
在医美方面,我们的市场地位遥遥领先,但我们也面临来自中国本土企业及跨国企业的竞争。因此,需要一切能帮助我们维持创新领先地位的资产,在中国同样如此。
中国本土企业正通过内部研发、并购和授权许可交易积极拓展医美市场,所以在中国,我们的目标是通过BD来扩大产品组合和管线,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总体而言,S&E对全球和中国各个发展阶段的产品和创新技术平台都感兴趣,并不局限于后期资产。不过,由于艾伯维是专注于药品的公司,因此仅有医美领域关注医疗器械。
研发客:在肿瘤学领域,艾伯维希望在哪些细分领域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Wendy:在肿瘤学领域,以下罗列出的,都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在生物学方面,我们对选择性肿瘤杀伤、癌基因信号和肿瘤免疫感兴趣,我们已经在这些领域建立了广泛的管线,同时我们也对这些领域的外部合作机会非常感兴趣。
在适应症上,我们已经在血液肿瘤上占据领先地位,但对于实体瘤,我们有意扩大这方面的管线。具体适应症方面,我们对常见的实体瘤包括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感兴趣。
在药物类型上,我们兴趣广泛,对小分子药物也仍然有兴趣。此外,我们对下一代细胞疗法感兴趣,并已经在这个领域建立了一些合作伙伴关系。
在技术方面,我们对诸如靶向蛋白降解、分子胶等新技术都有兴趣。在基因组学上面,也已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也在考虑下一代的药物传递技术。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肿瘤学,但它对神经科学也非常重要。艾伯维正在考虑能够更好地将药物传递到肿瘤微环境的技术,虽然我们不是伴随诊断公司,但我们对精准医疗绝对感兴趣,特别是有明确生物标志物的资产。
研发客:有没有哪些作用机制和类型的药物是艾伯维特别感兴趣的?艾伯维希望寻找处在哪个研发阶段的产品?
Wendy:我们不喜欢将自己限制在某种特别的药物类型或机制上,因为这些可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所以,我们大部分决定都是由候选药物数据驱动的,这些产品已经有了一些临床数据,比如1期和2期数据,有些可能还需要临床前数据。我们正在寻找的最合适的产品,大多处在IND提交到1期数据发布之间的研发阶段。
我们希望能尽早了解产品,但这是投资团队的职责,他们专注于更早期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还没有建立起管线,或者是非常早期的管线,甚至于没有候选产品。
我相信我们看到了很多潜在的best-in-class机会,我们也开始看到更多潜在的first-in-class机会。我认为,无论在制药还是医美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一个充满各种不同类型机会的地区。
研发客:此前,艾伯维曾与天境生物和加科思药业达成创新药授权许可交易,不过后来这两笔交易都终止了。未来,艾伯维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会扩大还是收缩?
Wendy:我知道今年许多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面临融资困难,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战略重点。艾伯维仍然对中国制药和医美领域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非常感兴趣,并仍在继续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我认为,就制药领域而言,合作机会并没有减少。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今年我们看到了增长,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认为,艾伯维正寻求扩大在亚洲的“足迹”。因此,我们肯定会关注是否在亚太地区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在一家专注于中国医疗行业风险投资的公司中担任有限合伙人(LP),也可以直接对一些公司进行早期投资。所以,我们的战略重点并没有改变。
未来,我们肯定希望艾伯维与中国公司的合作数量能继续增加,非常希望能够如此。我们之前曾和天境生物和加科思药业达成过授权许可交易,已建立起支持跨境交易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我们也从这两笔交易中学习到经验,现在我们会以此为基础,加速并扩大我们在亚洲的BD和投资机会。
研发客:您认为艾伯维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能为中国公司带来哪些帮助和支持?
Wendy: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我们是一家跨国公司,在全球都有业务。如果一家小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希望将业务扩展到其他地区,如北美、南美、拉丁美洲和欧洲等,艾伯维能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我们的临床开发能力和经验也是优势。我们不仅拥有资金,还拥有资源,并且我们知道如何快速找到临床中心,支持临床招募,并获得数据。我们还能帮助中国公司与美国FDA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沟通,了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开发,如何在这些领域进行商业扩张,这是规模较小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尚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除此以外,我们可以帮助中国公司按照全球标准的方式进行研发。
在医美方面,我想强调我们在全球和中国的商业化能力。
就这点而言,我们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司,尤其是在中国。随着医美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中国本土大公司都在进入这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只有单一药品,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器械产品,没有商业和品牌经验的公司来说,艾伯维可以成为他们完美的商业化合作伙伴。
研发客:能否介绍一下艾伯维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研发设施情况?
Wendy:我认为我们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已非常完善,我们在亚洲很多国家都设有总部,在大部分主要城市都有办公室,比如在上海我们有Danni。我们在中国和日本都拥有研发或生产设施,在新加坡我们还拥有一家大型的生产厂。
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的具体需求,并且为中国专门投资更多的资源,以及在全球市场上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更多的投资。
艾伯维中国成立于2012年,中国区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另外五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近年来,在中国,艾伯维一直在扩张,目前制药和医美业务已有超过2000名员工,未来还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