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创新药回暖新周期的十大猜想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 2023-12-22 1438

恰如近日北京的寒风阵阵,当下的环境中谈论创新药开始回暖的话题,估计多数人会觉得还为时尚早。尽管如此,所谓“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闲暇时刻思考些乐观的理由,哪怕是给予自己些许安慰,也未必是坏事。譬如以美股科技公司为鉴,具备相同属性的创新药行业,大概率还是会按照周期规律起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集采政策的枪口抬高,这也都是确定的利好。A股纵然不争气,IPO也不会永远暂停,这也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有了这些许底气,或许我们可以先畅想一下,行业回暖后,或者说新周期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格局(或者说一级市场的偏好)会发生哪些新变化。如此深刻的寒冬,势必改变许多东西。当然,仍然有些东西可能很难改变。以下猜想纯粹脑洞,不喜勿喷。

率先复苏的大概率还是后期项目,尤其获得显著优势临床数据,临近NDA的创新药项目。乍暖还寒,资本永远先追求确定性,譬如二级市场在熊转牛的初期往往青睐白马股。那些临床数据优秀,又临近NDA的创新药,就是一级市场的白马股。无论IPO政策如何变化,这类自主造血在即的项目,一定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倘若展现出商业化预备工作已经启动,则还能进一步加分。

全新靶点机制创新药数量会增加。新周期的中国创新药研究,会从过往的同质化拼速度转向追求差异化。无论主动或是被动,唯有高度差异化的项目未来才有生存空间。这类项目相对Fast follow,临床不确定性当然更高,但硬币的另一面必然是,成功获得临床数据带来的价值提升也更加丰厚,因为同时意味着风险释放和竞争格局宽松。

疾病生物学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将取代候选分子的参数,成为新周期的关注重点。Fast follow时代都是在现有道路上冲刺,分子参数决定了哪家更能脱颖而出。新周期的创新药研究必须追求差异化,全新未知方向能否跑出来才是最重要。同样是全新未知靶点方向的创新药研发,到底哪家公司能跑出来?疾病生物学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灯,谁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风险就更小,有更大确定性获得临床成功。

适应症的目标人群规模会被赋予更大权重。过往多年,不少投资机构喜欢追逐具备狭窄细分适应症、小规模突变人群等特征的项目,甚至包括罕见病,理由是能够快速成药获批。但几年下来,这个方向却并未让多少企业获得成功,这个逻辑未来大概率会被抛弃。小群体&高定价模式至少在中国很难商业化成功,罕见病已是如此,CAR-T也基本如此,基因治疗未来大概率也逃不脱。这些赛道唯一的机会是必须出海,譬如南京传奇若仅仅是国内业务,纵然是NDA,价值和如今相比肯定也是天上地下。

核心品种License out潜力会成为新的评估要素。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爆发,这在未来有望继续。不过已经完成License out(尤其大deal)的企业有钱有名声,对一级市场投资来说往往已经错过最合适的投资时机。因此,成功挖掘尚在水下的未来有望实现License out的企业,可能成为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新的方向。个中要素纷繁复杂,难以言尽,不过大癌种,差异化靶点或者适应症方向,结合一定患者规模的显著优势临床数据,会是可能成功的方向之一,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和MNC处于深度交流中的企业。

特种兵高管光环不再。海归+外企这种典型的特种兵标签曾经是吸引投资人的利器,如今大概率已经破产。不少热衷巡回演讲的特种兵高管(CMO和CBO是重灾区),实战拉胯表现已经人尽皆知,某些甚至被投资人扫地出门,这样的范式想必到新周期也忽悠不到人。相较而言,诸如荣昌、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等十年磨一剑成功的企业,反而跟着项目磨炼出一拨新生的本土优秀人才,他们将有望在新周期的新企业中挑起大梁。此外,投资和实业的人才双向流动也会增加,创新药企业团队拥有投资背景的高管会成为标配。

资本攒局难被热捧。攒局本身未必不是商业模式,但是投资快进快出是成功前提,这样的要求放在周期漫长的创新药行业显然挑战巨大。尤其进入熊市的逆风时刻,需要管理层能抗住压力,直面挑战。攒局项目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有这样的觉悟,这方面过去两年在许多攒局项目上已经一再证明。

临床墙:科研院所的明星教授创业机会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新周期要求更多差异化的源头创新,明星教授在这些方向有着天然优势,依然是投资机构的选择。然而,2020年前后起步的明星教授创业项目已经逐渐进入临床。客观来看,其中多数临床研究并不会顺利,这是源头创新本身的科学挑战决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类比NBA选秀的天才们都逃不过的“新秀墙”,这种情形大概可以称为明星教授们的“临床墙”,譬如Nextcure进入临床后的拉胯表现。从投资角度而言,明星教授创业依然是可以押注的方向,但高估值和大手笔投资留待概念验证临床之后,似乎是更理性的选择。

跟风压赛道式投资会弱化,但不会消失。近两年已经越来越多的声音主张,创新药投资应该由压赛道向选项目转变,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却很难实现。来自于内TMT投资的所谓赛道思维或者平台思维,尽管在生物医药被一再证伪,却因为其短平快的思维回路,仍然被许多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和IC热衷,下面的投资经理们也唯有跟着楚王好细腰。跟着主流思路做投资大概率不赚钱,却大概率能够项目过会,这种荒诞的现实短期内看不到太大机会改变,不知道谁该反思。

Biopharma仍然有机会脱颖而出。不过,不同于依靠best in class和资本红利起飞的百济,新周期的Biopharma前半截成长或许更像真正的Biotech:依靠全球认可的真正first in class。当年埃克替尼曾被誉为创新药的两弹一星,新周期的中国First in Class未来能够称为创新药的Mate 60 Pro。 不过新周期的Biopharma后半场,应该和如今百济应该还是类似的,依靠全流程职能和体量优势,借力资本和BD,继续寻找新的爆款。

创新药新周期伊始,势必就会有新的领军投资机构脱颖而出,恰如上一周期的那几家大牌美元基金。这些机构的江湖地位会通过新周期共振起飞的被投项目奠定,而这些物美价廉的交易基本来自于熊市中的慧眼识珠。所谓“投在右边”,在二级市场或是可以实施的策略,然而在一级市场,熬到牛市才肯追在其他人后面出手的投资机构,大概率又是接盘侠的角色。

熊市看似遍地是风险,但真正好的出手机会只能在熊市。牛市看似遍地机会,项目闭着眼睛都能过投决,都能让GP和LP弹冠相庆,然而如今回看,恐怕都在追悔前两年为何选择出手而不是剁手。“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道理人人都懂,实操却永远又是少数投资人的反人性选择。当然这也正常,毕竟赚钱的投资人终归也是少数。

闲聊这么多,或许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新周期什么时候开始。坦率的说,没法预测。不过从时间线复盘,起始于2021年下半年的美元加息态势,近乎同步开启了创新药的本轮资本寒冬。2024年,美元降息周期的靴子落地已经毋庸置疑,创新药会回暖吗?至少XBI是认同的。尽管18A、科创板和一级市场或许整体还在观望,但以水面下其实已经不乏蠢蠢欲动的先行者了。

至于中国创新药行业本身的质量,能否支撑新周期的回暖,个人觉得2023年海外License out大爆发还是能让我们有更多乐观的理由。借用教员的那段描述:“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