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上海两会上,浦东代表们对科创和产业都提了哪些建议?
产业资讯 科Way 2024-01-26 972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记者走进会场,了解浦东新区代表们的提案、议案。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高质量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医疗数据资源……2024年,浦东创新生态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点?一起来看!

人才、平台、未来产业……

做好高质量孵化

“上海在推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创业氛围。但是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海外人才流动和国际创业氛围存在许多问题。”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徐敏栩就“推动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加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方面,浦东要加大力度吸引海外人才;另一方面,浦东将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对于来沪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我们要给予他们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创业环境,给予其出入境和投资上的便利。”徐敏栩表示。

高质量孵化是最近创新创业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评出的7家高质量孵化器中,在浦东的就有5家。对于浦东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徐敏栩表示,浦东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主要是面向未来产业。未来,浦东将进一步加大孵化器和高校院所的链接,推动成果转化,并在概念验证等方面做出探索。“浦东在孵化培育的专业能力上还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浦东要支持孵化团队的专业培育能力,另一方面,浦东也要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推动浦东未来产业的孕育。”她说。

对浦东高质量孵化保持高度关注的还有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高科总经理何大军。根据上海市政府报告,2023年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4%左右。“我看到很重要一点就是创新,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何大军看来,这些数据背后是浦东在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的一年,张江高科将在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引导基金、高质量孵化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重点发力。

在高质量孵化方面,何大军透露张江高科正在努力做好服务。“孵化服务很重要的是项目从哪里来,张江高科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做好产业孵化工作。科研机构需要去做从0到1的工作,而浦东要去做从1到100的工作。”目前,张江高科也正在打造集成电路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为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优惠服务。此外,张江高科还在商业配套服务、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张江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如何用好医疗数据资源?

正值上海两会期间,《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引起上海科技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据悉,生物医药是浦东新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3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预计3600亿元,约占上海市全市40%。2023年上海市新上市4款1类新药均出自浦东。记者注意到,在构建产业发展生态方面,《方案》提出,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临床科研合作,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表示,生物医药,特别是现在的创新赛道,是离不开协同的。“首先,我们需要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次,药品源于临床,又回归临床,因此医院在协同创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生物医药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在药品审批监管方面,上海药监部门提出‘研审联动’,即在生物医药创新过程中,监管和服务就介入其中,使得创新研发更加有效。”李积宗认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需要一个牵头统筹的部门,把各方协调在一起,召开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让研发企业、研发机构、临床医院有获得感,坚持结果导向,切实解决创新药研发方面的问题。

此次上海两会期间,李积宗就创新药出海和虚拟临床试验提出相关建议。“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个链条进行统计,可以发现60%的时间和资金都是在临床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项目还是以临床患者入组的传统方式来验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错成本非常高。”对此,他提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字孪生对患者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或者用虚拟临床的方式对药物适应症进行更好地预测、筛选。“如果对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临床开展研究,可能会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可以大大加快临床试验的进度,以更低成本更高效地验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药品研发速度,降低新药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虚拟临床技术对临床数据提出更高的要求。李积宗进一步提到,人工智能、虚拟筛选等技术需要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产生正向的迭代反馈;其次,还需要高质量的临床数据的共享,数据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最后,需要多学科交叉,形成数据共享、利益共享的机制,让数据提供者也能够获益。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把医疗的服务供给侧大幅提升。”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米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潘晶在上海两会期间提出了“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医保基金的监管能力”“提升养老院中的护理床位技术服务能力”“开放场景促进医疗服务和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等议案。据悉,钛米机器人利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医疗场景,为智慧医院构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数字解决方案。最近该公司正在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专家专用语料库,构建出大专家个人的数字分身,将医院大专家的资源导入到基层医疗机构。

围绕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以及质控体系,钛米机器人正在构建自动化数字底座,从而为未来的医疗服务导入提供良好的数字基础。在产品服务实践过程中,潘晶发现当前的养老院出现了床位使用率不足,而护理院却是一床难求。对此他提出,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养老院护理床位的技术服务能力,同时促进卫健委、医保部门对养老院护理床位的统一监管。“目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钛米机器人可以对提供养老看护服务中的床位进行监管,提供医疗服务的底层技术支撑,进而促进养老院中的护理工作标准化。”潘晶表示。

您可能感兴趣
一个“典型”Newco公司的一生!
一个“典型”Newco公司的一生!
产业资讯 胖猫的生命科学札记 2025-07-1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