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MNC 瞄上中国 biotech,收购热潮将至!
产业资讯 会会药咖 2024-07-26 1318

2024年似乎注定成为中国企业并购活动的关键一年,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顶级投行Centerview Partners的联席总裁Eric Tokat已经做出了他的预测,认为2024年将是药企并购的大年。这一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前有传奇生物收到的并购邀约,近期又传出赛诺菲及BMS在中国寻找并购机会的消息,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

赛诺菲的产品规划经理向路透社透露,收购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成为公司战略讨论的一部分。这表明赛诺菲对于通过并购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和竞争力持有积极的态度。赛诺菲的发言人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点,表示公司对于任何战略机遇都持开放态度,无论机会出现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与此同时,BMS也在积极寻求并购机会以应对专利到期带来的挑战。在6月底于苏州举行的2024首届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中国年会(CBA-China)上,BMS的一位商务发展(BD)负责人明确表示,公司正在寻找能够补强现有产品线的并购机会,特别是在中国,他们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些动态不仅预示着2024年可能成为药企并购的高峰年,也反映出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吸引力和潜力。随着全球医药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我们可以预见,这一年将是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活跃的开始,同时也是本土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一年。

一、并购之路的

回顾与审视

自2023年末以来,中国生物科技(biotech)交易合作市场迎来了一股新潮流:国外医药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本土biotech公司,开启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至今,已有四起引人注目的并购案例,标志着中国biotech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

首先,阿斯利康在2023年12月26日宣布,与亘喜生物科技集团达成最终收购协议。亘喜生物,作为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性细胞疗法,尤其是其核心产品GC012F CAR-T细胞疗法,备受瞩目。根据协议,阿斯利康将以每股2.00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所有稀释后股份,交易价值高达12亿美元,这一举措不仅为亘喜生物带来了资金支持,更为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诺华在2024年1月5日宣布与信瑞诺医药达成收购协议。信瑞诺医药,作为一家专注于肾脏疾病治疗领域的临床阶段公司,其背后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不容小觑。诺华此前已通过收购Chinook Therapeutics间接持有信瑞诺部分股权,此次全资收购将进一步加强诺华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此外,Nuvation Bio Inc.在2024年3月25日宣布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葆元生物医药。葆元医药的前股东将在交易完成后持有Nuvation Bio 33%的股份,这一合作预计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为双方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丹麦生物技术公司Genmab在今年4月以18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普方生物,这一交易不仅体现了中国biotech公司的高价值,也彰显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的认可。

这些并购案例不仅为中国biotech公司带来了资金和市场机遇,也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国际医药巨头的不断加入,中国biotech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引擎,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中的地位将日益提升。

二、洞察并购活动的

原因所在

近年来,跨国公司(MNC)巨头在并购市场上的活跃表现,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专利悬崖的逼近。随着重磅药物专利的陆续到期,MNC们正面临业绩增长的严峻挑战。据Pharma Voice的统计,到2030年,将有近200种药物失去专利保护,这几乎会影响到所有主要的制药公司,包括默沙东、再生元、BMS和艾伯维等。面对这一形势,MNC巨头们迫切需要通过并购和授权引进(BD)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业绩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成为MNC巨头们并购的热点。以下是MNC寻求收购中国biotech的主要原因:

1.技术平台和创新药物的获取:通过收购,MNC能够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平台和创新药物。例如,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就是看中了其在CAR-T疗法领域的先进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对阿斯利康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市场扩张和战略布局:MNC通过收购中国biotech公司,加强了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领域。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正是为了在肾脏疾病领域加强布局,利用信瑞诺在IgA肾病领域的研发优势。

3.风险分散和投资回报:对于biotech公司而言,与MNC的合作或被收购,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实现投资回报。并购为biotech的早期投资机构提供了退出渠道,是医药行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MNC通过收购biotech公司,不仅可以获取新的产品和技术,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加速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商业化过程。亘喜生物的GC012F CAR-T细胞疗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新兴市场的开拓:中国作为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MNC通过收购中国biotech公司,可以更好地开拓这一新兴市场,实现全球战略布局。

6.合作模式的创新:MNC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股权投资、成立联合产品组合战略委员会等,与biotech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拜耳通过投资箕星药业科技,获得了在心血管和眼科领域产品线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并有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加入箕星董事会。

综上所述,MNC寻求收购中国biotech的主要动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技术和创新的追求,也包括对市场扩张和战略布局的考量,同时也反映了MNC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战略调整和布局需求。通过这些并购活动,MNC不仅能够应对专利到期带来的挑战,还能够在全球医药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增长。

三、中国biotech的

挑战与自主性考量

跨国公司(MNC)收购中国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的行为对中国biotech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面来看,这种收购行为促进了先进技术和创新药物的引入,如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带来了CAR-T疗法领域的先进技术平台。这不仅提升了中国biotech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通过市场扩展和品牌提升,为本土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同时,MNC的资本和资源整合能力,加速了本土biotech公司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完善了行业生态,并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了中国biotech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MNC的收购可能导致本土biotech公司失去部分自主权和创新能力,过度依赖MNC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减少自身的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可能因收购而减少,形成垄断,限制小型biotech公司的发展机会。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可能引起冲突,降低效率。知识产权和技术的流失,以及本土企业对MNC资源和市场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影响中国biotech行业的长期发展和独立性。

综上所述,中国biotech行业在与MNC的合作中需要保持警惕,既要利用MNC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也要维持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MNC对中国biotech的收购热潮正蓄势待发,预示着未来几年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并购高峰。

中国biotech公司凭借其在细胞疗法、创新药物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吸引了全球医药巨头的目光。MNC通过收购不仅可以快速获得先进技术和进入中国市场,还能与本土biotech形成战略协同,共同加速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同时,中国biotech企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通过与MNC的合作,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市场渠道和国际视野,推动自身技术的全球布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创新药企通过并购等方式“出海”,在全球医药产业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共同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繁荣与进步。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