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球医药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创新药研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医药实力的关键指标,也承载着提升民众医疗福祉的重任。本期《超级访问》节目特邀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深入剖析创新药行业发展脉络,解读政策影响,分享产学研合作经验与国际合作成果,并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为行业参与者、关注者提供深度洞察与前行指引。
CCMTV:当前国家出台了哪些鼓励创新药发展的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对整个创新药行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
宋瑞霖会长: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拉抬消费,提振信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国办发〔2024〕53号),进一步改革药品监管审批制度。同时,国家医疗保障局也明确表示支持商业医疗保险,并对创新药增加了一个丙类目录。这些措施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对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CCMTV:纵观整个创新药行业,目前在研发环节面临的最大阻碍是什么?从政策制定与完善角度,您认为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宋瑞霖会长:创新药研发是一个全链条协同发展的过程,市场环境对其影响深远。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对创新药的包容程度,直接关系到研发投入的多少和研发活动的活跃度。当研发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找不到能够充分展现其价值的空间时,研发工作往往会陷入低迷。只有当投资人和科研人员对产品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充满信心,认为其能切实解决医疗需求、产生良好效益时,研发才会蓬勃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和支持研发的市场环境,这将直接引发研发的高潮。
2025年,期望市场政策能够更加完善,国家出台更多有利于创新药得到合理回报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政策、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政策和退出机制等。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让创新药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为研发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CMTV:“十四五”着重强调产学研合作,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效显著。您能分享下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吗?
宋瑞霖会长: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作为一个推动产业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组织,近年来特别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我们与临床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现在有许多来自临床检验机构、临床实验机构和临床服务机构的会员加盟,例如,我们的年度会长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院长。这都标志着中国的医药创新必须以临床为核心。
通过参与研究型病房评估工作,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不仅为推动中国临床研究贡献了力量,还在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经验:只有促进产学研用各方紧密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医药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
CCMTV:在“十四五”期间,国家鼓励创新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在推动创新药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与实践?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宋瑞霖会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年,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一直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与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制药协会保持密切往来。今年我们还专门组团去了沙特阿拉伯,参加沙特主办的医疗创新大会,并在香港举办的医疗创新大会上作为重要的支持方参与。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创新药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提升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让国内医药行业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和前沿技术,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未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中国医药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CCMTV: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展望未来,请您简要谈一谈对中国医药创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宋瑞霖会长:2025年将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随着美国总统换届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的医药创新也必将发生历史性转变。当前,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医疗可及性的决心坚定不移,各部门在推动医药创新方面的目标更加协同一致。
期待在2025年,能够有更多具有可操作性和落地性的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将为医药产业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让产业感受到温暖,同时激励企业研制出更多的创新药,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推动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