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家专注铁死亡药物研发的公司 Kojin Therapeutics 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关闭业务。从行业先锋到黯然退场,Kojin 的倒闭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记沉重的警钟,不仅折射出当下生物医药行业震荡的残酷事实,也将前沿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的困境呈现于前。本文将系统回顾分析 Kojin 的发展历程,希望能给从业人员一些启发。
崛起与陨落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物过度积累导致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自 2012 年概念提出以来,研究热度持续攀升,相关文章数量更是呈指数式增长。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在肿瘤、自免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21 年中旬,怀着开发铁死亡创新疗法的美好愿景,全球首家铁死亡公司 Kojin Therapeutics 正式宣告成立。Kojin 创始团队非常豪华,囊获了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肿瘤学等多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化学生物学开创者 Stuart Schreiber 教授,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 Benjamin Cravatt,以及哈佛免疫学教授兼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研究员 Stephanie Dougan。
来源:Kojin 公司官网
强大的创始阵容让 Kojin 在成立之初便备受瞩目,融资也异常顺利。2021 年 6 月,在知名创投机构 Polaris Partners、Newpath Partners 和 Cathay Health 的支持下,Kojin 完成了 6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拜耳、艾伯维等公司也参与了此次投资。
同年,Kojin 还被美国化学会评为了「2021 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十家初创公司」。
然而,科学突破的叙事始终未能转化为商业护城河。相比于 PD1 等成熟通路,铁死亡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应的药物开发难度也比较高。三年时间过去,Kojin 仍未有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预计未来两年也很难有临床概念验证数据出来。资金耗尽的情况下,又没有新血液注入,Kojin 只能无奈关停。
生存启示录
在生物科技投资狂潮中,很多像 Kojin 这样以颠覆性科学概念为卖点的 Biotech 获得融资,但当资本寒冬到来,投资人回归理性时,缺乏数据支撑的早期生物技术公司首当其冲成为行业炮灰。
Kojin 坦言,在决定关停之前,他们与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潜在投资者进行了沟通,但都没有获得新资金注入。那么,Kojin 关停仅仅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直接导火线。
Kojin 在社交平台总结了公司倒闭的四大原因。
行业融资环境恶劣:投资人对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公司兴趣下降,尤其是开发癌症新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
药品开发进度缓慢:公司成立前期,未取得实质性药物发现进展,预计未来两年内仍无法获得临床概念验证数据。
初始投资者缺乏支持:五大初始投资者中,4 家未继续注入资金。
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在还未有候选药物的成立初期,花费了大量资金。后续在新团队的带领下,虽然研发有所突破,但已没有充足资金继续推进。
除资金短缺外,Kojin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公司运营和财务管理。
从 2021 年到 2023 年,Kojin 的管理团队多以科学家为主,缺少具有药物开发全链条实战经验的人才。这就导致公司常常陷入技术完美主义,优先追求科学突破,从而忽视实际的临床和商业需求,以及融资节奏和现金流控制。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2024 年 1 月, Kojin 引进前 ARIAD Pharmaceuticals 创始人 Harvey Berger 博士,担任公司 CEO。当时 Kojin 仅剩下 2300 万美元资产和 10 名左右员工。
经过大刀阔斧改革,Kojin 在 Harvey Berger 的带领下,成功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团队,也在药物发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面对距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数年时间的现实,尽管 Kojin 已经竭尽全力,还是回天乏术。
对于 Biotech 而言,市场环境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其伤筋动骨,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弹药储备。提前规划不仅是对研发进度、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更是对资金储备、人才结构的合理布局。弹药储备也不只是简单的资金积累,还包括技术、人脉、市场渠道等多维度资源的整合。
结语
「我们埋葬公司,但不埋葬科学。铁死亡的故事,终将由下一个执火者续写。」
Kojin 的倒闭不应被简单归结为科学冒险的失败。在生物医药这个「以十年为刻度丈量成功」的领域,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早期转化研究的脆弱性,也映射着行业必须直面的深层矛盾:如何在资本热度、科学理想与临床需求间找到动态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