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港股收盘,信达生物股价定格在40.15港元,单日微跌0.62%的波动背后,一场牵动千亿市场的技术革命正在发酵 ——1月22日,该公司在 CDE 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网站上登记了一项全球首个 PD-1/IL-2α-bias 双抗药物IBI363与 “药王” Keytruda® 头对头比较的II 期临床试验(CTR20250280)。
这不仅是科学层面的突破尝试,更是中国创新药企首次在实体瘤领域与国际巨头展开 “正面硬刚”。
亚洲患者的生死困局
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一个残酷的医学鸿沟长期存在:占全球患者22%的亚洲人群,却面临着与欧美完全不同的生存困境。
数据显示,亚洲每年新增8万例黑色素瘤患者中,58%属于对 PD-1 治疗响应率极低的黏膜型或肢端型(《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4),这类患者使用 Keytruda® 的客观缓解率不足20%,五年生存率仅为35%。而欧美主流研究的焦点仍停留在占比超90%的皮肤型黑色素瘤,导致亚洲患者陷入 “无药可用” 的绝境。
这一空白背后是巨大的商业蓝海。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黑色素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129亿美元,但针对亚洲亚型的治疗市场几乎未被开发。信达生物选择此时押注IBI363,恰似当年默沙东押注 PD-1 赛道 —— 在无人区建立技术壁垒。
双抗设计的“精准爆破”逻辑
IBI363 作为信达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双抗药物,其核心优势体现在独特的双抗设计上。
一方面,它延续了 Keytruda® 解除肿瘤免疫逃逸的经典机制,通过对 PD-1 的阻断,有效打破肿瘤细胞在免疫逃逸方面的防御壁垒,使得免疫系统能够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另一方面,其 IL-2α 偏好激活这一特性,精准地刺激杀伤性 T 细胞扩增,且不走传统的 IL-2β 通路,从而巧妙地避免了如肺水肿等可能出现的严重副作用。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激活方式,不仅提升了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还在安全性上有了显著的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通路激活带来的协同效应十分惊人。根据《Nature Cancer》2023年发布的临床前研究显示,该协同作用使肿瘤微环境中 T 细胞浸润密度提升了3倍之多,就如同在肿瘤内部成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 “免疫特战队”,极大地增强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围剿能力。
早期临床试验数据也充分展示了 IBI363 的潜力。在涉及89例晚期患者的 Ib 期试验(NCT05284443)中,其表现令人瞩目。IBI363 实现了41.2%的客观缓解率,相较于 Keytruda® 的历史数据,几乎提升了近一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高达62%,进一步证明了其在控制肿瘤进展方面的强大功效。
而在安全性方面,其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PD-1 单药持平,这一结果更是打破了长久以来 “疗效与毒性正相关” 的行业魔咒,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千亿市场的三重破局点
此次登记的 II 期临床试验(CTR20250280)采用了极具挑战性的头对头设计,计划入组一定数量的患者(具体入组人数可能会根据试验方案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直接与 Keytruda® 进行对比。
这种看似激进的策略背后,实则蕴含着信达生物精密的商业考量。
首先,在产品定位上,IBI363 选择避开国内14款 PD-1 产品激烈竞争的红海市场,将目光聚焦在欧美药企长期忽略的亚洲特色癌种上。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得 IBI363 能够精准地满足亚洲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独特的优势。
其次,在定价权方面,若临床试验数据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IBI363 有望凭借突破性疗法认定获得美国 FDA 的优先审评资格。这不仅能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开国内医保谈判中激烈的价格厮杀,从而在市场定价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此外,信达生物的双抗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布局了16条管线,一旦 IBI363 取得成功,将极大地带动资本市场对信达整个技术矩阵的重新评估和估值。
康方生物 PD-1/CTLA-4 双抗的成功案例,也进一步印证了信达生物这一商业路径的可行性。康方生物的这款双抗产品在宫颈癌适应症上市的首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3亿元。
而相比之下,IBI363 所针对的患者群体规模是康方生物该产品的3倍之多,并且其治疗线序更靠前,这意味着它能够更早地介入患者的治疗过程,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IBI363 的商业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非线性成长中的风险与机遇
尽管近日股价波动,但资金暗流显示深层信心:港股通连续5日净买入,北水持仓占比升至7.2%,较三个月前增长24%。机构测算模型揭示了更宏大的叙事 —— 中金医药团队预测,若 IBI363 在2027年获批,中国与海外销售峰值可达48亿元,仅此单品估值即占当前市值的33%。
风险同样不可忽视:35%的临床失败概率、Keytruda®2028年专利到期后的价格战,以及双抗药物生产工艺的高复杂度。但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信达生物风险调整后的估值中枢应为58港元,较现价存在45%上行空间,其逻辑基于该公司双抗和 ADC 平台的技术稀缺性。
历史坐标系下的里程碑意义
这场临床试验的本质,是中国创新药从 “fast-follow” 到 “first-in-class” 的惊险一跃。
十年前,中国药企还在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绞尽脑汁;五年前,信达的 PD-1 单抗因海外临床失利市值腰斩;而今,同一家公司已在全球最前沿的双抗赛道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
当 IBI363 的首例受试者完成给药,它标记的不仅是科学进程,更是一个产业的成人礼 —— 中国创新药终于走出舒适区,在医学深水区与国际玩家同台竞技。
这场战役的结果或将重塑整个行业的估值逻辑:从管线数量的军备竞赛,转向临床价值的深度掘金。
这场关于 IBI363 的临床试验,无疑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也预示着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舞台上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