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中国生物医药破局者: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逆袭之路
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03-13 300

在大众的认知里,生物医药领域似乎一直是欧美药企的天下。

那些耳熟能详的跨国药企,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布局,长期主导着全球医药市场。然而,近年来,一股来自东方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格局,让世界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刮目相看。

2024 年 9 月,一则消息如平地惊雷般在全球医药界炸响。

康方生物宣布其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AK112)在 III 期临床中击败了默沙东的 K 药。这一消息的震撼程度,无异于一场体育赛事中,一直被视为弱旅的队伍逆袭战胜了传统强队。默沙东的 K 药,作为免疫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多年来在全球市场上风光无限,2023年更是凭借与化疗联用的突破性数据,斩获了250亿美元的销售额。

而中国的康方生物,在这场被称为 “东方药王” 与 “西方药王” 的巅峰对决中脱颖而出,改写了 PD - 1 抑制剂的竞争格局,也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式迈入了 “规则制定者” 时代。这一事件,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

PD - 1 赛道的逆袭密码

免疫治疗的这十年,堪称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默沙东的 K 药无疑是耀眼的明星。它与化疗联用的方案,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默沙东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回报。

当跨国药企们纷纷将 PD - 1 视为通往财富的 “黄金船票” 时,中国药企却没有盲目跟风。他们深入思考,另辟蹊径,开辟了双抗战场。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就是这一创新思路的杰出代表。它通过同时靶向 PD - 1 和 VEGF,实现了在阻断免疫抑制的同时切断肿瘤血管的双重功效。这种创新设计,就像是为抗癌战争打造了一件超级武器,使其疗效超越了传统的联用方案。

从数据上看,康方生物的双抗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1/5,临床周期缩短了30%。这种高效试错能力,不仅体现了中国药企在研发上的智慧,更成为了重塑行业竞争规则的关键因素。就好比在一场赛车比赛中,其他车手还在按部就班地行驶,中国药企却找到了一条近道,以更快的速度冲向终点。

回顾 PD - 1 赛道的竞争历程,中国药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早期,国内众多药企涌入 PD - 1 赛道,形成了 “四大三小” 的激烈竞争局面。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许多药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正是这种压力,促使一些有远见的药企开始思考创新之路。他们不再满足于模仿和跟随,而是积极探索新的研发方向。康方生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研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不断优化研发流程。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最终成功研发出依沃西。

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攀登,康方生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登上了山顶,俯瞰着整个行业。

全球价值链重构进行时

近年来,中国 Biotech 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2024年,跨国药企与中国企业的大额交易占比达到了31%,较2019年增长了超六倍。这一显著变化,背后蕴含着三大核心优势。

首先是效率优势。中国药企在临床开发速度上比欧美快30%,研发成本降低了60%。这就好比在一场商业竞赛中,中国药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其次是技术优势。在抗体药物研发管线数量方面,中国位居全球第二,在双抗、ADC 领域专利占比超过25%。这表明中国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具备了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实力。

最后是人才优势。近十年,中国培养的生物医药人才数量全球第一,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梯队。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行业发展并非一片坦途。

尽管中国贡献了全球70%的抗体药物早期开发,但在最终价值分配中仅获得15%的收益。这种 “制造优势 + 渠道劣势” 的矛盾,就像是悬在中国药企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必须加速构建自主商业化能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中国药企开始积极行动。

他们加强与国际药企的合作,学习先进的商业化经验。同时,加大在国内市场的投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品牌。一些药企还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这些努力,就像是一场商业变革的探索,中国药企在不断尝试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支付体系重构下的新增长极

2025年医保改革释放出了三大信号,这些信号如同灯塔,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丙类目录扩容,这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药有机会进入医保目录,从而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受益。商业健康险赔付率提升,预计2030年商业健康险规模将突破 2万亿。这为高临床价值药物提供了溢价支付的可能,激励药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跨国药企专利悬崖逼近,欧美药企超600亿美元现金储备亟待转化,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首选目标。这为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药物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空间。沿线国家医药市场年增速 12%,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药企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色,在这个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4年抗体类药物海外交易占比达75%,其中 ADC 领域单笔交易金额创21.5亿美元纪录。这些数据,就像是一张张成绩单,印证着中国创新药议价权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国药企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他们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疾病谱特点,研发针对性的药物。同时,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和药企的合作,建立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中国药企拓展国际市场,也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AI 驱动的研发革命

在传统研发模式遭遇效率瓶颈的今天,AI 技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生物医药行业,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格局。

据麦肯锡预测,AI 可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40%,研发成本降低20%。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 AI 技术在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国企业在 AI 技术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突破。在靶点筛选方面,药明康德 AI 平台支持200 +项目,靶点命中率提升3倍。在分子设计方面,百度 DeepSeek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精度达98.5%。在临床试验方面,腾讯觅影辅助患者招募效率提升40%。

这种技术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范式重构。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真实世界证据,药物研发正在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先发优势,就像是在一场新的科技竞赛中,中国选手已经站在了起跑线上,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以恒瑞医药为例,春节后发布内部文件,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 DeepSeek 应用工作,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将 DeepSeek 应用情况作为各级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举措,体现了恒瑞医药对 AI 技术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 AI 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广泛应用趋势。

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生物医药研发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基于 AI 技术的创新药物问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投资启示:寻找价值生态构建者

站在行业转折点,投资者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长,需要敏锐地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此时,有三类企业值得关注。

全球化先锋,具备自主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如百济神州、传奇生物。他们就像是勇敢的探险家,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技术革命者,掌握 AI + 生物科技底层技术的平台型公司。他们如同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以先进的技术为核心,推动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创新者,构建 “研发 - 生产 - 支付” 闭环的生态型企业。他们就像是商业生态的构建者,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日本药企盐野义通过 license out 模式将速福达推向全球,最终实现年销售额超20 亿美元。中国企业正在复制这种路径,但更需要构建自主可控的商业化能力。当康方生物将依沃西海外权益以50亿美元估值授权时,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已从 “技术代工” 转向 “价值共享”。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这些企业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种信心支持。通过投资这些企业,助力他们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破晓时分的行业启示

中国生物医药的逆袭之路,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创新史诗。从依沃西的临床突破,到 AI 技术的广泛渗透;从支付体系的重构,到全球化路径的探索,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涉及价值体系的重构。当中国药企开始在全球创新链中掌握更多话语权时,一个属于东方的生物医药新时代正悄然来临。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会有更多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我们的健康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时,这也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骄傲。

在这个破晓时分,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为全球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可能感兴趣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1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