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出海的“三驾马车”,每一驾都给力。
由仿转创是恒瑞医药近些年的主要成长逻辑,业内普遍关注该类大型pharma的营收之中,创新药的含金量占到多少,以及当年有多少BD实现。毕竟如果达成了一个不错的BD,比如5000万-1亿美元的首付款,当年的净利润就能得到明显增厚。
梳理恒瑞的BD历程,并提炼可供未来参考的方向,也就成为业内所关心的事情。而这一切的故事,要从恒瑞的初期探索开始,直至如今,它已成为管线交易的重要参与者。
初期探索
数年之前,中国创新药BD还在发展初期,恒瑞就开始了探索。
Aiolos Bio是一家Fresh Company。2023年公司成立,成立之初依靠的就不是自身平台成果转化,而是BD交易。
2023年8月,它从恒瑞拿到了管线SHR-1905之后,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A轮融资。领投的都是明星VC,一个是Atlas Venture,专门做早期融资的VC,资历也较老。从它的投资案例来看,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投资了大名鼎鼎的小核酸龙头Alnylam;另一个是早期投资了中国的和铂医药。
领投的还有贝恩资本,这家相信不用多做介绍,大健康VC里的龙头了,投过的明星项目数不胜数。
此外,Aiolos Bio的CEO Khurem Farooq也是在完成A轮融资时正式对外宣布担任此职。Khurem Farooq有很典型的商业背景,BU部门出身,后来跳槽到biotech担任CEO,是管线交易的高手。
拆解这么多,也是为了更好地复盘Aiolos这家biotech。它从成立开始就不是为了做研发,为的就是低价引入管线,然后高价卖出。在这个过程中,诸多大健康领域VC公司会陆续参与进来,一起分享蛋糕。
之后发生的故事,就广为人知了。Aiolos引进这条管线,向恒瑞医药支付了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研发及销售里程碑款累计可达10.25亿美元,此外还有年净销售额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
这个首付款我们今天看来不算很高。SHR-1905为TSLP单抗,参考该靶点的first-in-class是Tezepelumab,2024年的全球销售额已经达到12.19亿美元。
而今年1月和铂医药/科伦博泰联合开发的同靶点TSLP单抗HBM9378,授权交易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共计4500万美元,包括现金付款及Windward Bio母公司股权,总交易额高达9.7亿美元。
GSK于2024年2月完成了对Aiolos的收购,距离A轮融资时间仅仅过了半年,收购金额光首付款就达到了10亿美元,还有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投资机构在极短的时间内退出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通过BD的尝试,恒瑞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并探索出最适合自身的出海方式。
NewCo——恒瑞的再次尝试
恒瑞在NewCo上也做了尝试。2024年5月16日,恒瑞医药将其三条GLP-1相关管线打包license out给美国新生biotech——Hercules。
根据协议,恒瑞获得1.1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以及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此外,恒瑞还可获得最高2亿美元的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以及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款。
在海外,一家拥有管线的biotech相当于一项资产标的,常常需要风投资本和biotech共同进行孵化。biotech负责自身管线推进,早日拿到临床数据。风投资本着眼于通过持有股份在未来拿到高性价比回报,因此风投资本需要在这其中出力。
一种是通过自身的人脉资源去对接大型MNC,让MNC最终收购该biotech,这样风投资本手中的股份价值随之提升,实现了资本退出。另一种则是推动biotech IPO,这样也能够实现一定收益率的退出。如果风投资本本身拥有的股份较多,则在biotech大型事务上拥有决策权,则可以对其走向进行影响。
再拆解Hercules的股东。上文中给Aiolos Bio融资的贝恩资本和Atlas都在。其中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出资2.25亿美元,股权占比39.4%)、Atlas(出资0.5亿美元,股权占比8.8%)。
Hercules后来改名为Kailera Therapeutics,它的CEO为Ron Renaud,具有丰富的财务背景和企业操盘经验,曾在摩根投行担任副总裁(VP)职务。
Ron Renaud此后多次担任各家企业CEO职务,并成功完成高额出售。比较典型的三次经历是:Idenix Pharmaceuticals被默克以38.5亿美元收购,Translate Bio被赛诺菲以32亿美元收购,Cerevel Therapeutics被艾伯维以87亿美元收购。
在加入Cerevel之前,Ron Renaud曾是贝恩资本生命科学的合伙人。同他在Cerevel的经历一样,他加入Kailera并担任CEO更像是贝恩资本的一种投后管理行为:由领投资本公司的高管前往担任主投biotech的CEO。
这其实是较为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比科学家直接担任CEO更能各司其职,运营的归运营,技术的归技术。
Kailera在2024年10月再次完成了4亿美元的融资。目前资金完全充足,就等数据的初步读出,这家biotech有希望最后会被孵化成为第二个Viking Therapeutics。
BD可对利润产生极大补充
近两年,恒瑞也进行了多次BD交易,经验越来越丰富。恒瑞2021-2023年的净利率分别为17.31%、17.93%、18.75%。2024年的净利率则达到了22.64%,对比2023年上升了近4个点,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得益于BD的影响。
2023年10月恒瑞与德国默克的交易令人瞩目。这次交易涉及两款创新药物PARP1抑制剂(HRS-1167)和Claudin18.2 ADC(SHR-A1904)的授权。之所以说本次BD瞩目,是因为这次BD为恒瑞2024年的半年报带来了非常不错的业绩增长。
本次BD的首付款金额非常大,首付款就达到了1.6亿欧元(约合13.2亿人民币),还有9000万欧元的技术转移费和行权费,此外,潜在付款总额达到了14亿欧元。这次交易贡献了利润,2024年上半年,恒瑞净利润达到了34.3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48.67%。
而在2024全年,恒瑞两个对外重磅BD的收入通过汇率换算,达到了人民币20亿元左右,占收入的7%。
2024年12月,恒瑞就DLL3 ADC与IDEAYA达成了BD协议。该BD首付款达到了7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达到了9.7亿美元。
2025年3月,恒瑞与默沙东就恒瑞的Lp(a)口服小分子药物达成BD协议,该类药物的具体分析可以参考文章《450亿美元降脂市场,恒瑞和默沙东达成巨额交易》,首付款达到了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达到了17.7亿美元。
2025年4月份,恒瑞再次与默克达成BD协议,交易管线是一款GnRH受体拮抗剂,具有给药便捷、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有望成为辅助生殖领域全球首个获批的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该次BD首付款达到了1500万欧元。
去年年底和今年一季度BD的集中爆发,大约最早要在今年半年报的财务指标上才能得以反映了。
从BD到国际化
百济神州已经让我们看见了创新药在美国的商业化前景,通过国际化享受定价差的红利,是创新药企都希望做到的。
但是国际化需要一步一步来,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完善的商业化团队,广阔的MNC人脉资源以及企业管理经验资深的高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恒瑞寻求国际化,一方面自然是资本的国际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动作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拿到Kailera Therapeutics的股份。同时,也是人脉资源的国际化。恒瑞不缺管线,它的研发效率非常令人惊叹,它需要的是国际合作。
如果未来Kailera Therapeutics成功实现了商业化,这也算是恒瑞管线间接商业化的终点。
而另一方面,就是港股IPO了。今年1月,恒瑞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意味着恒瑞的全球化战略布局迈出重要一步。恒瑞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
恒瑞对国际化人才的渴求也十分迫切。2024年10月,公司任命Jens Bitsch-Norhave博士担任副总裁,以及公司的全球BD等业务。此前,他在强生任职超过19年,主要负责BD等业务。2025年4月,阿斯利康原全球高级副总裁冯佶被恒瑞医药聘为总裁,并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
冯佶、Jens Bitsch-Norhave等资深高管的加入,将助力公司突围,进入国际化加速兑现期。
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BD和NewCo都是间接国际化,而要想实现直接的国际化,把药销售到欧美,还要提升商业化能力和积累更多经验。
从循序渐进的出海,到扬帆起航,恒瑞的国际化进展将留给业内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