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上市biotech的主要产品(leading product)被MNC行使全球选择权,尽管公司获得大几千万美金的首付款,算上首付款现金已经>市值的60%,但消息放出,股价却没有任何反应。
在港股当前环境下,再融资变得很难,以至于不少biotech为了保证现金流,在做决策时对产品是“应卖尽卖,能卖就卖”,甚至轻轻松松就卖掉了“全球权益”或者“全球权益选择权”。
密集的BD交易、漂亮的首付款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价值,在支付端并未新发生多少利好的情况下,刺激了18A暴力反弹和biotech价值重估,不少股票取得了几倍以上涨幅。
然后呢?等到反弹结束、资金退潮,这些几倍股有多少能维持在高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管线有没有卖完”。
寒冬终会结束,但下蛋母鸡不会回来
资本寒冬不会一直持续,总有回暖那天,正如生物科技公司估值不会一直在谷底,总会反弹,然后迎来回落。可是,在寒冬期卖掉的资产,biotech损失的潜力,不会再回来了。
授人以渔or授之以鱼,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会看重立刻到手的几千万/上亿美金首付,精明的中年商人却看重“能持续带来现金流的产品”。在寒冬时,BD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
但日子回暖了呢?美国biotech发展史已经证明,做创新药-出售-做新的药-再出售的模式一直持续下去挑战很大,创新是高风险,你不可能一直去赌。
要么卖药最后卖身,要么商业化转型biopharma(当然,最后依然可以卖身,但非必须,只是为了股东利益)。转型为biopharma后想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直靠内部研发,收购/引进是必须的。
这就是行业的生态系统,然而在A股和港股,却缺了最关键的一环“上市biotech被并购”。迄今为止大概只有嘉和合并亿腾勉强算,但这起属于换股,亿腾股东并未拿到cash,依然算不得并购退出。
所以,在国内资本市场,对于上市biotech而言,如果把主要资产全部卖掉、连国内商业化权益都不保留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并购让股东退出,换句话说,他们离不开这场高风险游戏,只能继续赌下一个管线。
这对于坐拥高收入的公司高管无所谓,对股东呢?不是每个人都想一直赌。有人会问“卖出去的管线能拿到持续royalty,不也能持续看到回头钱吗”。没错,但那太久远了。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连传奇这么优质的deal、优秀的产品,前段时间也有传闻报道,在寻找并购机会,实现股东退出。
作为投资人,好不容易研究完公司管线A,对海外价值和BD可能性做了预判,管线A达成交易后,公司又去做下一个管线B。你是直接卖出股票,还是再去研究管线B的海外价值和BD可能性,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是sell on the news,无法通过并购退出、一直做创新药去卖的biotech,会过于依赖MNC,长期投资价值不稳定,股价也极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
别无选择,只能成为biopharma
无法并购退出,要么一直赌管线,要么留一项关键资产的国内权益(次要管线市场小,全卖了也无所谓),自己试下做商业化,做的成,最典型的就是艾力斯,单款爆品打造400亿市值。
选择一直赌管线,可以,假设公司研发实力非常强、运气又很好,又做成一个管线,卖掉了,So what?这些钱你拿来干啥,再做回购吗,做私有化不够(累计融资额太多,全拿来做私有化也不够),回购少了对股价也没有支撑。分红?既然公司不打算退市,肯定要留钱做研发,一次性BD收入拿来分红显得很奇怪。
要想一直留在牌桌、可持续发展,上市biotech发展成biopharma,是唯一的选择。有很多文章告诉你,做商业化、做biopharma很难。
但是商业化,和赌下一个管线还能临床成功+BD成功,到底哪个更难?后者有很大运气成分,前者,如果你的主要资产能卖个好价格,大概率是有不错的商业价值,只要找到好的团队,成功率不低的。
在海外有显著的first to market优势,在中国则没有那么显著。PD-1、EGFR里biotech后发居上的案例不少。正是由于中国支付端、商业环境的变化,给了biotech逆袭的机会。
只要有一款产品商业化能稳定贡献3-4亿销售端利润(也就是10亿左右销售额),公司的研发、战略选择就会有很大的容错空间,能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所以,只要不是非常缺钱,biotech卖管线,千万别卖完,最好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