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4月,因为口服小分子,GLP-1赛道的战火,越燃越烈。
4月14日辉瑞宣告其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因安全性问题终止研发,引发行业一阵唏嘘。不料礼来立马抓着这一时机,宣布用于减重的口服小分子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Ⅲ期临床研究成功,且预计今年底就会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
先抑后扬的一顿操作,礼来不仅获得一波股价暴涨,还直接将压力给到了诺和诺德。
四天后,原本因为临床数据和产能紧张等问题将口服版GLP-1减重药物压在手中已经快两年的诺和诺德,高调宣布已向美国FDA提交其口服版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的上市申请。
两大GLP-1霸主的新一轮较量即将开始,而这场硝烟已逐渐弥漫至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市场。
诺和诺德在4月21日宣布与京东健康达成战略合作,此后将在电商平台销售不同适应症、不同剂型的司美格鲁肽;随后中国国家药监局又批准更新诺和盈®(司美格鲁肽2.4mg)的说明书,该药适应症将进一步拓展至心血管领域。
礼来方面,替尔泊肽则早在去年底就已经可在电商平台购买。
随着口服小分子GLP-1陆续“上桌”,给药方式更为便捷,加之国内线上出售处方药、医保线上购药等政策释放利好,线上电商平台或将成为一个新的战场。
01
口服时代的产能新较量
在礼来中国宣布其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Ⅲ期临床研究成功的官微消息中,有一句话看似不起眼,却暗藏深意——“如果该药物未来获批,礼来对其实现全球充足的供应充满信心。”
众所周知,近几年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销售增势迅猛,却受限于产能导致供应紧张,甚至因为长期短缺被列入FDA药物短缺名单,以致于被配药房生产的仿制版药物抢夺了不少市场。
2024年司美格鲁肽因为不足2亿美元的差距惜败K药,未能登上全球药王宝座,背后也不乏产能供应不足拖了销售后腿的因素。
因此2023年以来诺和诺德及礼来双方均是一手抓销售,一手通过加大投资及并购力度,加速扩大产能,最终两者先后于2025年2月、2024年底得以移出FDA药物短缺名单。
如今,礼来的减重版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将GLP-1赛道的角逐方向从注射剂转到了口服时代,也令产能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024年上市的降糖版口服司美格鲁肽,在过去一年为诺和诺德贡献了32.71亿美元,同比增速24.1%。由于减重的市场需求更为庞大,也意味着未来口服减重版的药物销售量增速会更大,产量要求更高。
行业分析曾指出,若相关企业能突破产能瓶颈,口服剂型或可在5年内占据市场份额的60%,市场竞争格局重塑,并由此催生一个新的千亿级市场。
在此之前,注射版的降糖减重药物的给药周期已可实现一周一次,但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才会导致需求激增后产能一下子跟不上。即将进入商业化的口服小分子药物,从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且其小分子结构无需冷链、成本更低、生产更灵活,与现有注射剂型药物相比,无论是给药便利性还是生产模式上,都更具优势,也将更受市场欢迎。
但也正因如此,口服小分子药物带来的短期产能压力会更为明显。
一方面目前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为原料药供应链的稳定带来隐忧,另一方面口服每日一次的用药频率或将导致剂量需求暴增,这些或都将带来新一轮的产量挑战,成为口服时代药企的新的博弈重点之一。
有人曾以礼来的替尔泊肽为例算了一笔账,从注射剂转为口服,市场对产能的需求将增长7倍。
针对产能问题,礼来方面也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能在产品获批后确保全球供应充足,已经在准备有关Orforglipron产能的计划。
按照计划,礼来将在经年底前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orforglipron用于体重管理的上市申请,并在2026年提交其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上市申请。
4月25日的最新消息则显示,礼来在公布orforglipron Ⅲ期数据后,已经悄然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了另一款口服减重创新药LY4086940的临床试验,且预计2026年4月可完成。
02
电商成为新战场
礼来口服小分子orforglipron的成功,诺和诺德无疑会是同行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一个。
尽管从临床数据来看,orforglipron的减重效果与安全性与司美格鲁肽注射版相当,但口服给药的便利性,以及小分子结构带来的生产优势,显然都优于司美格鲁肽。
因此诺和诺德紧接着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先是同步披露旗下口服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也已经向美国FDA递交上市申请,随后又在中国市场牵手电商巨头京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更新说明书,可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20%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意图以慢病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中国市场的地位。
作为兼具药物与健康消费双重属性的药物,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近两年在国内市场的火爆可谓令同行“眼热”。2024年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在中国市场捞金约66亿美元,诺和诺德中国区整体业绩也因此同比增长了13%。
在国内,以电商平台为主的线上渠道早已成为品牌商家在竞争中绕不开的一个流量市场,近年来围绕B2C、O2O的各类商战屡见不鲜,药品零食行业的格局也因此被重塑,规模不断增长。
中康CMH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药品销售规模达到4535亿元,其中电商B2C规模占比为13.1%,同比增速达5.2%。另外O2O直送店方面,70城市70%直送店规模达88.4亿,增速达9.8%。两个渠道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去年以来,国家政策层面也在推动线上出售处方药、医保购药线上化,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40个城市开通外卖购药医保支付服务,这一举措也令越来越多药企将线上渠道纳入了产品商业化营销的重点战略布局之一。
但在线上渠道,现在才将司美格鲁肽上架电商的诺和诺德其实已算迟来者。
目前国内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减肥药只有五种,除了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还有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后两者均为第一代GLP-1药物,目前已有相关生物类似药上市,且均已在电商平台销售。
去年中司美格鲁肽口服片剂在国内上市后,礼来已在年底推动了替尔泊肽上架电商平台销售,抢先开拓了线上渠道。
今年1月份,首个国产超长效GLP-1药物,银诺医药的“怡诺轻”(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随后该药物便于2月份线下医院、药店,以及线上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步上市。
因为长达204小时的半衰期以及人源化带来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寄予了可挑战司美格鲁肽等进口降糖减重药物市场地位的厚望。选择线上线下同步上市,也是为了在缺少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更快速的获得市场份额,但目前该药仅降糖适应症获批,减重适应症仍在临床推进中。
无独有偶,去年底华领医药因与MNC巨头拜耳分手,结束旗下降糖药华堂宁(GKA,多格列艾汀)商业化合作引发行业热议。如今华领医药已挖来行业资深人士构建药品销售团队,虽未披露具体商业化计划,但新康界发现,该药物也已上线电商平台。
据华领医药方面在业绩会上透露,2025年前两月共售出约59.2万盒华堂宁®,净销售额约为人民币7320万元,在每盒价格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99%。
结语
除了礼来、诺和诺德,目前国内亦有诸多药企拥有口服小分子GLP-1在研管线,未来几年或将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也将让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在给药更为便捷的基础上,电商平台等线上渠道或将能放大口服类GLP-1减肥药类药物的健康消费属性,通过扩大药物可及性,挖掘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机会,为药企带来更大的产品销售增长空间,以及医保目录之外更多的渠道选择。
但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带来的压力,会否因此引发价格战等新问题,也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