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美国药品降价能为创新药腾出多少空间?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5-06-06 411

•宋瑞霖建议逐步放开IIT,加强基础研究转化,实现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转化;

•张伟建议加大对东南亚、中东等医保支付能力较强地区的布局,分散风险;

•邵文斌认为中国药企可以加强与美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共同应对药品短缺和供应链风险;

•王泺建议南向布局,聚焦卫生医疗,对标药品器械监管规则和标准,进入发展中国家医疗管理领域,影响其标准塑造。

“如果特朗普这次成功推动药品降价,中国将迎来巨大的机会窗口。参照医疗体系相似(如全民医保、政府主导价格管控)的日本创新药人均支付金额和经济水平,中国创新药市场空间将达到1.4万亿,保守估计将直接带动一级市场每年融资增加至5000亿元,仅投资端每年为GDP增长额将至少贡献9%。所以说,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2025医药创新政策论坛上,谈到美国推动药价下降时说。

不过,他认为,“特朗普总统没有行政权力干预商业化市场行为的药品价格,可能只是过过嘴瘾,但实施不了”。

宋瑞霖

在由中国药促会主办的2025医药创新政策论坛上,他与众多业内专家,从美国药品降价趋势、中美贸易摩擦、创新药出海目标市场等角度剖析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方向。宋瑞霖说,当前,全球医药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为中国医药创新快速崛起与美国维持生物科技创新领导地位之间的外部矛盾。

降低对美国的依赖度

“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推动药价下降,中国制药企业可差异化定价:高端创新药主攻欧洲等高支付能力市场,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争夺新兴市场。参与全球药品定价体系改革谈判,推动‘公平定价‘多边框架,避免美国单边政策挤压中国制药企业利润空间。”中国药品监管研究会会长张伟在接受研发客独家采访时如是认为。

张伟

美国市场药价下行压力主要针对专利期临近或同质化严重的药物(如Xarelto、Eliquis等“重磅炸弹”药物),张伟认为,中国制药企业应要持续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避开me-too药物竞争,转向突破性疗法或罕见病领域,以临床价值争取更高定价权,减少对美国市场中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同时,优化研发成本和效率,通过AI辅助药物设计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周期,以应对美国市场回报周期延长的问题。

“与此同时,要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美国的依赖。拓展新兴市场与欧洲市场,美国政策风险(如IRA谈判、潜在关税)可能压缩利润空间,中国制药企业可将目光更多投向其他海外新兴市场。”

为了开拓新兴市场,张伟建议加强供应链管理,严格管控生产成本,以应对关税风险,与下游美国仿制药企业联合游说,利用其依赖中国API的议价能力(中国占全球API供应70%)。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在药价降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利润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张伟建议加大对东南亚、中东、中东欧、拉丁美洲等医保支付能力较强地区的布局,分散风险。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医药合作,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如非洲疫苗合作)开拓新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创新药产业近年呈现快速崛起之势。根据中国药促会的数据,2024年,美国FDA批准的IND分子超过50%来自中国。据DealForma统计,2024年中国企业创新药出海交易金额占全球比重达到31%,中国创新药展示出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市场认可度。

“这一增长态势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战略警觉,为了防范中国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实现突围,美国开始强化对中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封锁和产业打压,采取包括数据访问禁令、药品和药品成分调查与进口审查等手段,系统性打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宋瑞霖在报告中说。

因此,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NSCEB)近期发布行动计划,称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已威胁到美国,建议政府在未来五年内投入至少150亿美元,并实施技术封锁和产业打压,试图遏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在政策层面对中国医药的限制仍将延续甚至加码。宋瑞霖认为,中国不能因为美国的遏制而停下来或往后撤。但同时也要正视差距,持续改善国内环境。“在全球创新中,中国只有12%的产品占世界前沿,这个比例还不够。”中国唯有构建强大的本土市场与独立的创新能力体系,方能在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

宋瑞霖最近一段日子一直潜心研究中美贸易战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变革。他说:“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哪些是自己要办好的事情?宋瑞霖总结了四点:一是完善数据保护机制,形成与创新投入挂钩的制度回报逻辑;二是夯实源头创新能力,逐步放开IIT,加强基础研究转化,实现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转化;三是提升监管国际化水平,破除属地管理弊端,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和审评人员政府雇员合约聘任制,为创新药品国际化与信任机制提供制度支撑,使中国药品审批得到国际认可。

“最后是创新药支付体系的完善,我们要持续激发企业研发动力,允许企业在商业保险及自费市场中探索定价策略,形成合理回报路径。”

“走进”全球南方国家

谈及出海,最近业内有一种说法是“不出海就出局”。

“中国医药企业应优先布局差异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和中东等。” 艾昆纬副总裁、大中华区商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在作报告时说。对于长期出海战略布局产品,中国企业应注重创新性和市场潜力;对于中期出海战略布局产品,应关注与已有产品的协同性和市场机会;对于短期出海战略布局产品,则应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快速进入。他也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邵文斌

“欧洲市场庞大且成熟,欧盟EMA药品审批相对美国FDA更为友好,为中国药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准入条件。东南亚市场则具有巨大未满足医疗需求,中国-东盟医药集采平台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中东地区作为热门新兴市场,主导国家沙特阿拉伯提出的‘2030愿景‘明确将医疗保健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为中国药企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而对于美国市场,邵文斌认为中国药企可以加强与美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共同应对药品短缺和供应链风险,“还应密切关注美国政策动态,如关税政策、医保报销政策等,以便及时调整市场策略”。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泺作了题为《观察与思考:政策支持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的演讲。

王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连接欧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枢纽型国家,以创新创造+“走进去”为主要样态,从贸易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不过,王泺认为,“过去十年,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多为欧美,而如今需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发展中国家市场。”

王泺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重要程度发生变革性影响。过去,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主要是政治友好的基础、资源供给来源。如今随着产供链南向布局及深耕新兴市场,在欧美传统市场几近饱和以及进入受阻的情况下,南方国家市场成为中国企业重点考虑方向。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而言,不仅是援助支持的对象,更是合作伴生、共同成长的伙伴。

然而,从内顾型国家向枢纽型国家转变过程中,政府架构存在不匹配和结构性矛盾。王泺说,过去,外交配合政治考虑,缺乏主动性政策设计。而如今,为配合资本走出去和产业南向布局,需要聚焦卫生医疗,对标药品器械监管规则和标准,进入发展中国家医疗管理领域,影响其标准塑造。

王泺强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需要协同努力,同时也要对外交理念和产供链布局全球南方国家有整体政策思维的转变。卫生医疗合作的特点是政府监管先行和使用习惯的培养。欧美制药企业二三十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时,一方面推动监管部门工作,植入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培养使用习惯,深入医院、医师层面。中国如今在发展中国家也可借鉴此经验。例如,加强援建医院后续可持续发展及合作,更积极地参与医院管理,更深入地推广产品、解决方案、技术,影响医师和医疗管理人员。

王泺最后认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已有调整和行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政府职能错配、企业理解不深入等。为满足“走进去”需求,还需中间业态,即协会、智库和咨询的支持。(本文特别致谢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及演讲专家对内容的审阅与修订)


您可能感兴趣
千亿器械巨头必押手术机器人?
千亿器械巨头必押手术机器人?
产业资讯 动脉网 2025-08-06 43
狂飙100%,创业板“药王”杀疯了
狂飙100%,创业板“药王”杀疯了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8-06 47
8个月狂飙200%,IVD大佬在创新药上爆发
8个月狂飙200%,IVD大佬在创新药上爆发
产业资讯 bioSeedin柏思荟 2025-08-0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