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抄底数笔中国创新资产的BioNTech,在与BMS的合作中,以“中间商”的角色狠狠赚了巨额差价。这背后带来的认知是:我们仍然没有定价权。
10亿美元收购普米斯,转手111亿美元把普米斯的双抗又卖给BMS,行业为这手“高回报”的倒买倒卖惊呼的同时,也对BioNTech——这家曾经的mRNA明星质疑声四起,一边低位抄底,一边高价出手,一时间,“中间商赚差价”“二道贩子”的标签不胫而走。
这家曾一度被视为mRNA平台代表的技术先锋,如今为何成了资本套利的代名词?而透过这场“天价”转手交易所掀起的波澜,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中国Biotech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真实位置。
中国青苗“抄底王”
在转手BNT327给BMS的重磅交易之后,BioNTech迅速成为行业舆论的中心。
一边是创下双抗领域估值纪录的111亿美元,一边是曾以10亿美元“低价”收购普米斯的“先手操作”。这种近乎10倍的转手操作,让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这家mRNA明星公司的角色定位:它是那个mRNA技术先驱的Biotech,还是正逐步演变为转卖抄底资产的“二道贩子”?
事实上,BioNTech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是在这笔“天价转手”之后才引发关注。
早在2023年,国内Biotech处于“至暗时刻”:IPO停滞、融资收紧、估值跳水,“找钱”与“活下去”成为当年最频繁的行业关键词。而BD交易几乎成为Biotech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也正是在这个节点,BioNTech开启了其对中国市场的密集扫货,几乎成了中国“青苗”管线最大买家之一。仅仅一年内,就先后与普米斯、宜联、道尔、映恩、昂科免疫等5家中国Biotech达成6笔交易,布局抗体、ADC、双抗等多个领域。
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并且不同于传统MNC注重中后期产品和全球商业化潜力的投资偏好,BioNTech的BD风格独树一帜:所有项目几乎都处在临床前或早期阶段;聚焦适配自身mRNA平台或肿瘤管线的协同;合作不仅包括候选药物本身,还频繁“捆绑”CMC、CDMO乃至中国区临床执行资源。
有意思的是,从今天回看,其“眼光”也的确精准:CTLA-4抗体、HER2 ADC、Trop2 ADC、HER3 ADC、PD-L1/VEGF双抗……均是这两年全球范围内竞争最为激烈的热门靶点。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来自普米斯的PD-L1/VEGF双抗新药PM8002(BNT327)。2023年10月,BioNTech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总额不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条件拿下这款PD-L1/VEGF双抗的全球权益。
彼时,PM8002在行业内尚属“边缘角色”,临床数据也未形成明确差异化价值。但仅一年之后,情况完全逆转。
康方生物公布依沃西“头对头”打败K药的消息,使得市场情绪瞬间点燃。而BNT327因靶点、结构与依沃西类似,其价值迅速被重估。
惊觉“淘到好货”的BioNTech,在2024年11月果断出手,以8亿美元+1.5亿美元里程碑收购普米斯全部股权,将这颗“潜力种子”彻底收入囊中,并且提速做研发,围绕该产品密集开展了多个注册临床。
正如BioNTech所料,仅约半年的时间,BMS就扛着巨款找上了门,宣布与BioNTech达成合作。根据合作条款,BMS将向BioNTech支付15亿美元首付款,并在2028年前支付总计20亿美元。此外,BioNTech将有资格获得高达7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总体加起来,这笔潜在交易总额有望达到111亿美元。
这场价格高出10倍的“倒手”让市场舆论哗然,纷纷感叹普米斯“卖亏了”的同时,行业的另一面是:BioNTech从mRNA明星瞬间“失格”,成了靠包装资产、吃差价的“中间商”。纵观BioNTech手里的创新资产,有多笔来自中国,不知道类似的“吃”差价行为,还会不会继续上演。
“二道贩子”还是押宝高手?
不过,如果仅将BioNTech解读为一位“抄底套利”的买手,恐怕仍显肤浅。
实际上,自2020年因mRNA疫苗名声大噪之后,BioNTech就被推至全球生物科技聚光灯下,其强平台背景、创始团队技术底色及庞大现金储备为后续转型打下了基础。
这家由科学家创立的公司,其实创立之初就在强调“聚焦肿瘤mRNA个体化疫苗”。即便新冠疫苗带来爆炸性增长,该公司创始人也反复在公开场合强调:“我们始终是一家癌症免疫治疗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BioNTech曾公开表示要在2026年推出第一款抗肿瘤产品。
因此在2023年其实对于BioNTech来说,也是摆脱mRNA标签,重回抗肿瘤路线的转折点。既要维持mRNA等底层创新平台的更新,又需在中短期内打造多条成药性强的抗肿瘤产品线,同时保持内部临床推进能力。
也就是说,对于BioNTech来说,BD或许不是随机动作,而更像是填补平台与商业转化间“断层”的过渡措施。
在其年报中,BioNTech也指出,mRNA之外,将围绕抗体药物、TCR-T、ADC等多个技术方向展开组合型投入,以“系统性拓展肿瘤产品组合”为目标。
对中国Biotech的大量“抄底”,正是这轮转折的一部分。并且在过去几年中,BioNTech已围绕肿瘤免疫、抗体工程及细胞治疗三大方向在全球完成多个关键交易:
与Genmab合作,基于HexaBody平台开发多靶点抗体;
与Matinas合作推进新型mRNA递送系统,布局平台替代方向。
与AI药物设计企业InstaDeep达成战略整合,2023年正式完成全资收购,建立AI辅助研发的内生能力;
与TCR-T疗法公司Medigene达成超过10亿美元潜在价值的研发合作,用于拓展固态肿瘤免疫治疗产品。
在内部研发方面,截至2024年末,BioNTech肿瘤管线已拓展至30项临床资产,其中20余项进入全球多中心试验阶段,尤其强化了与mRNA疫苗的组合开发能力。
不过,从BioNTech官网最新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围绕抗肿瘤已经建立了mRNA和抗体治疗两大条线,其中抗体治疗的临床管线几乎全部来自于在中国的BD和收购。
而从BNT327的交易细节来看,BioNTech也并不是“空手套白狼”。一方面,管线结构调整后,BioNTech为BNT327开展了至少10项适应证、20项临床试验,全球入组人数过千;另一方面,BNT327的开发成本由BioNTech先期承担,并系统性推进多个ADC联合治疗策略;此外,与BMS交易中,设置了明确的“15亿美元首付款+20亿美元无条件里程碑+五五分摊后续投入”条款,大量回报依赖于未来的商业化兑现,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也就是说,即便首付款看上去惊人,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分摊责任,依然对BioNTech构成不小挑战。若最终临床失败或商业不达预期,损失也将由其共同承担。
回到国内视角,这场“BioNTech争议”之所以引发如此多讨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Biotech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所处的角色焦虑。
当国内创新药尚不具备全链条全球布局能力时,价值实现的通道只剩“被收购、被BD”;而在资金、临床试验体系与商业化能力的缺位,使得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往往只能以折价换取现金流。
如果更多中国Biotech不仅能做出好管线,还能掌控海外临床布局、资本调度与BD谈判——也就是掌握“议价话语权”时,“中间商赚差价”或也将不再成立,BioNTech们也将失去用低价“套取”高估值的空间。恰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中国药企要避免中间商差价的终极方案,即自主海外商业化,畅销全球,成为China-based MNC。”
当然,这其中的核心还是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