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则震动全球医药圈的消息传来:BioNTech 与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关于 PD-L1/VEGF 双抗 BNT327 的超级交易,潜在价值突破111亿美元。
镁光灯下,BioNTech 的股价扶摇直上,而这款药物的中国出身——曾低调的中国药企普米斯生物,却在资本的漩涡中显得格外沉默。
有人惊呼中国创新药资产再次被“贱卖”,但翻开这场资本暗战的剧本,我们看到的不是割肉,而是一场关于价值重构的史诗级叙事。
从“贱卖”到“破圈”的资本辩证法
中国创新药出海
2024年11月,BioNTech 以8亿美元预付款+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购普米斯,将其纳入麾下。
彼时,这款由中国初创公司研发的双抗药物 PM8002,还在临床Ⅰ期的迷雾中探索。短短7个月后,当它以 BNT327 的身份站在 BMS 的交易桌上,估值暴增近9.5倍(从9.5亿美元到90亿美元)。
表面看,普米斯错失90亿美元的高光时刻,但若回溯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这恰是一场必经的 “成人礼”。
中国药企的早期困境,在于国际资本对其技术价值的认知盲区。
正如恒瑞医药2023年以2500万美元首付款将 SHR-1905 的海外权益授权给 Aiolos Bio,而后者在半年后被 GSK 以10亿美元首付款收购 —— 这不是中间商赚差价,而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信用背书溢价”。
恒瑞看似少赚9.75亿美元,却用 Aiolos 的赚钱效应向全球宣告:中国药企的管线,值得顶级 MNC 押注。2024年之后,恒瑞的 BD 交易首付款均值显著提升,正是这场广告营销的显性回报。
曝光度决定估值天花板
在医药投资的字典里,默默无闻等同于估值折价。
普米斯的双抗分子若留在中国独立开发,可能因缺乏国际多中心临床数据、海外商业化网络,难以获得超10亿美元的估值。
而 BioNTech 的收购,实质是为其装上了 “全球价值放大器”:借助前者的临床开发体系、FDA 申报经验及 BMS 的销售网络,BNT327 的商业潜力被重新定义。
这不是 “贱卖”,而是中国创新药从实验室分子到全球商品的价值重估过程。
资本舞台上的价值发现者
价值是流通出来的
回溯医药史,“药王” 伊布替尼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部资本接力史诗。
由Pharmacyclics与Celera合作早期研发,Pharmacyclics 以1.5亿美元买下全球权益,再到强生的联合开发、艾伯维以210亿美元收购,这款药物的价值在四次交易中呈指数级增长。
每一次倒手,都是对其临床价值的加码:Pharmacyclics 用资金推进Ⅰ期临床,强生用渠道验证市场需求,艾伯维用商业化能力将其推向年销100亿美元的巅峰。
中国创新药的中间商如Aiolos、Summit,本质上是 “资本掮客+研发推手” 的复合体。
Summit 以5亿美元首付款拿下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海外权益后,通过投入资金推进全球多中心Ⅲ 期临床,更通过与默克、辉瑞的潜在合作传闻,使该药物的交易总金额达50亿美元 。
这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资本的创造性流通,让中国的创新成果获得与全球资本共舞的机会。
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价差逻辑
在一级市场,投资者愿意为中间商的溢价买单,本质是对其“价值发现能力” 的认可。
GSK 收购 Aiolos 的10亿美元首付款,买的不是 SHR-1905 的现有数据,而是对恒瑞研发能力的“看涨期权”。
正如股市中机构投资者追逐“概念股”,医药资本追逐的是 “交易概念股”—— 当 Aiolos 证明恒瑞的管线能被顶级 MNC 收购,整个中国创新药板块的估值中枢都将上移。
这就是为什么 Aiolos 的“10亿美元神话”之后,中国药企的 BD 交易平均溢价率有所提升。
中国创新药的破局之道
缺失的拼图
中国药企的痛点,不在于研发不出好分子(普米斯的双抗、恒瑞的 SHR-1905 均属Best-in-Class 潜力品种),而在于缺乏“全链条价值实现能力”。
一款创新药从Ⅰ期到上市,需要跨越临床开发、法规申报、市场准入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团队与全球资源。
BioNTech通过股权收购普米斯后,将其纳入自身的全球研发体系,本质是为其补上了“临床开发体系” 这块短板。
反观恒瑞,在将 SHR-1905 授权给 Aiolos(原 One Bio)后加速组建国际 BD 团队,推进全球化布局,正是意识到:只有掌握从分子设计到全球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才能摆脱低价授权的宿命。
当中国药企能像艾伯维、强生那样输出研发-临床-销售的完整体系,自然能在交易中掌握定价权。
开放主义的胜利
有人质疑中间商赚走了大头,但忽视了一个核心事实:在医药创新的“诺曼底登陆” 中,单靠一家药企难以突破国际资本的 “大西洋壁垒”。
Summit 对依沃西单抗的运作,本质是用西方资本的 “船坚炮利”,为中国创新药开辟登陆场。当依沃西单抗在2025年 Ⅲ 期数据公布后,康方生物不仅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里程碑款,更将凭借这款国际认证的产品,在全球市场获得独立定价权。
这让我们想起华为的先赚吆喝后赚钱策略:早期通过与海外巨头合作积累口碑,最终实现品牌溢价。
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需要的不是严防死守,而是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 每一次看似吃亏的交易,都是在为未来的定价权革命积累筹码。
资本暗战的中国创新药史诗
当 BioNTech 与 BMS 的111亿美元交易尘埃落定,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国创新药的失落,而是一个行业的觉醒:从普米斯的被收购到恒瑞的借船出海,从康方的单点突破到整个板块的体系升级,中国创新药正在资本与技术的双螺旋中重构价值坐标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次波澜壮阔的远征。那些看似“贱卖” 的交易,实则是中国药企向全球资本缴纳的入场费;那些备受争议的中间商,实则是价值发现的灯塔。
当中国创新药的航船驶入全球资本的汪洋,唯有放下被剥削的悲情,拥抱价值共生的逻辑,才能在这场史诗级的航程中,最终抵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因为在医药创新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守住一时的分子,而是构建让价值持续生长的生态。这,才是中国创新药给世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