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ASCO大会都会引来一场全球生物医药人的大型迁徙,他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美国芝加哥的麦考密克会展中心,汲取新鲜的信息和养料。
今年ASCO依旧规模盛大,参会人数高达4.5万余人,等候入场的队伍流动很快,即便如此也要二三十分才能领到胸牌进场。ASCO会场外围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没有注册参会的人也能来互相约见。
中国研究者存在感越来越强,今年有73项来自中国学者的口头报告研究分享,其中11项为最新突破摘要(Late Breaking
Abstract,LBA)。几乎每场专场都会有中国研发者的presentation。
AACR主要聚焦于基础科研成果,ASCO更倾向于展示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一位临床研发从业者介绍,“我个人感觉,比起基础科研和科学成果转化,中国药品临床开发的突破性进展更多。”
三四年前,中国药企在ASCO大会上的标签还是me too。但是现在,海外的同行不再用me too来概括中国药企,而是给予更多认可、尊重,好奇中国的创新药长什么样子。
“我们公司准备做口头报告的时候,整个会场涌进很多人,前排基本坐满。等到整个新药临床数据分享的session结束后,他们就忽然就走了,前后的热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一家创新企业人士说。
为国内创新药研究作报告的speaker有海外PI,也有来自国内的PI。即便有的国内PI英语口音一般,在分享结束后依然有很多人围上去,可见对中国制药的热情。
在各自的报告结束后,中国的研究者和药企人士马不停蹄地进行社交,“CEO会借此机会和PI深入交流,同时应对BD合作的沟通。负责临床开发的人士也会向PI了解他们承接的不同药物的试验情况,不同科室的临床观察和应对。还会关注biomarker相关的研究,对早期的biomarker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后面临床策略的制定。”
-01-
摘掉me too标签
今年参会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无论摘要还是口头报告,来自于中国的科学家、研究者成果都很多,中国药企从这些成果中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创新力。
这一趋势在新兴赛道上表现的更明显。上述临床研发从业者称,“在传统的赛道上,其他国家的药企已经形成平台效应,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成果转化的效率超过国内药企。但是在最新的赛道上面,国内药企是领先的。”
特别是双抗、ADC和CAR-T。
科伦博泰的TROP2 ADC成为合作方默沙东今年的门面之一,SKB264针对EGFR突变肺癌(III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数据入选口头报告,前者给康方施加了一些压力,后者欲与DS-8201比肩。映恩生物的B7H3 ADC药物DB-1311在前列腺癌后线治疗中超预期的临床潜力,ORR达27.9%,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86.6%。
信达生物以口头报告形式报道了PD-1/IL-2α-bias双抗IBI363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数据,均展示出超越现有标准疗法的疗效信号及可控的安全性。
泽璟制药公布了ZG-006(CD3/DLL3/DLL3)三抗药物治疗小细胞肺癌II期数据,客观缓解率高达66.7%,具有成为BIC分子的潜力。
K药又迎来一位来自中国的挑战者,中国生物制药报告了贝莫苏拜单抗+安罗替尼(“得福组合”)在肺鳞癌一线治疗中与K药头对头 III 期临床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在全人群中,“得福组合”中位PFS达到11.0个月,较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提升3.9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0%(HR=0.70)。
CAR-T领域,科济药业口头报告了CLDN18.2的CAR-T疗法(satri-cel)针对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确证性II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实satri-cel可让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延长44%。科济计划于6月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上市申请,satri-cel很可能会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实体瘤CAR-T产品。
中国创新药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就发生在两三年之间。2024年,中国创新药共完成94笔交易,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而2025年截至目前,BD交易总额已超455亿美元。放在5年前、10年前不敢想象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
-02-
PD-(L)1,经典永不过时
全体起立为DS-8201鼓掌的一幕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今年ASCO上虽然亮点很多,但更多是组合式创新,以及在预期范围内的进展。多位参会人员表示,特别新的靶点倒是没有看到,主要是不同的双抗/多抗和联用方案。
在众多组合中,PD-(L)1依然是焦点,PD-(L)1/VEGF的双靶点抗体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前EGFR突变的患者用PD-1是没有效果的。现在临床试验已经验证PD-(L)1/VEGF双抗对EGFR突变二线治疗的疗效,将来肯定会推向一线治疗,这样就会对现在的一线药物比如阿昔替尼等TKI药物带来很大冲击,也可能取代PD-(L)1的市场地位。
作为PD-(L)1/VEGF双抗开山鼻祖,SUMMIT今年没有在ASCO上报道其PD-1/VEGF双抗AK112,但是在会前发布了其联合化疗用于第二线 EGFR 突变NSCLC的全球 III 期(HARMONi)临床试验的初步顶线数据,结果显示,PFS有统计学显著改善,OS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表现出的积极趋势依然有意义。
宜明昂科有三个管线在ASCO上作报告,宜明昂科董事长田文志发现受关注最多的还是PD-L1/VEGF双抗AXN-2510(IMM2510)。“我们开了一个早餐会,邀请二三十家投资机构到场,向他们介绍IMM2510的临床试验进展。投资人主要是想了解IMM2510潜在价值,从而为制订下一步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除了投资机构,田文志也在频繁地和MNC的人士对接。宜明昂科已经将IMM2510双抗全球权益授权给Instil Bio,但许多MNC对这个赛道的兴趣与日俱增,所以进一步授权给MNC是个大概率事件。
作为一款基石药物,PD-(L)1的商业传奇还要持续很久,目前PD-(L)1和VEGF的联合最热,第二波热潮就是PD-(L)1单抗/双抗和其他抗体、ADC的联合。
基石药业有一款PD-1/VEGF/CTLA-4三抗(CS2009),一位研发从业者认为,“Summit的PD-1/VEGF双抗达到了PFS的主要终点,OS还没有达到终点。如果将来三抗能够大幅度提升疗效,使OS达到终点,这会是一个颠覆性创新。”
PD-(L)1和ADC联用的疗效也逐渐被证实。今年ASCO大会阿斯利康公布靶向TROP2的ADC Dato-DX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铂类化疗(双联方案或三联方案)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最新数据,进一步证实在高和低PD-L1表达亚组中均有疗效,且联合治疗的耐受性符合预期。科伦博泰公布了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PD-L1单抗塔戈利单抗一线治疗非鳞NSCLC的Ⅱ期研究数据,确认ORR为59.3%,mDoR为16.5个月,mPFS为15.0个月。
靶向PD-L1的ADC也揭开面纱,辉瑞PF-08046054和宜联生物/复宏汉霖的 HLX43都在ASCO上公布了不错的I期数据,证明了PD-L1 ADC的成药性。
田文志认为,“PD-(L)1单抗与ADC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早期数据尤其惊艳。但是ADC药物最大的挑战在于毒性,未来就要看PD-(L)1与ADC的组合能否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达到一个平衡,保证患者可以持续用药。如果安全性不能保证,就无法达到显著的PFS获益,更不会有OS获益。”
-03-
和海外对齐认知度
Claudin 18.2作为实体瘤领域的热门治疗靶点,今年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比如信达生物的CLDN18.2 ADC,齐鲁制药 Claudin18.2/CD3 的TCE,传奇生物和科济药业的Claudin18.2 CAR-T等等。
同靶点的布局者基本了解彼此的进度和状态,有的时候研究者也会给药企反馈其他药物的试验情况。“但是在看待这些数据的时候,必须要带着对于疾病领域深入的理解。有的时候信息太多或者是数据太多,不一定会让人更清晰,反而会更困惑。因为一些临床研究统计的患者数据较少,这种时候我们会让数据再飞一会,等待数据更成熟的时候,比如说在二期即将进入三期的阶段,再去重点关注他们的布局。”上述临床研发人士说道。
这一思路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赛道。制药行业的modality日新月异,任何热门癌种、适应症、剂型的竞争都很激烈。
这也是大家乐此不疲参加国际大会的原因。身在其中的研发者在彼此了解的过程中也能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还能触发新的思考。
上述创新企业人士是第一次来ASCO,但此行让她多了一份自信,“我们能想到的、做到的和那些很成熟的公司是一致的,knowledge gap并不大。”
总的来说,2025年ASCO,没有太多意外。
这一方面意味着全球研发者的很多概念得到确证,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占据上风。
而对中国创新药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研究成果没有落后于人,这会是中国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