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中国Biotech资产“贱卖”了吗?
产业资讯 深蓝观 2025-06-06 15

最近,PD-(L)1/VEGF双抗赚足了热度。

自康方用一个头对头K药的试验彻底打开这一赛道之后,就不断有新的大小玩家竞相涌入。而最近的两个大额deal也是把这个古早又新兴的治疗Class推向高潮。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辉瑞,潜在总金额高达60.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达到12.5亿美元,刷新了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的最高首付款纪录。

普米斯研发的PD-L1/VEGF双抗PM8002被BioNTech收购后,如今转手BMS,身价翻5倍。BioNTech将获得1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高达76亿美元的潜在额外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赛道很火热,遗憾的是后者。

在旁观者眼中:这种“中国低价卖、‘二道贩子’转手翻倍再卖出”的戏码再一次上演:PD-L1/VEGF双抗体早在2023年11月授权给BioNTech,当时已经处于二期临床阶段,仅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和十多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就license out中国大区以外权益。

虽然这次BMS同BioNTech交易时,该药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需要重新估量身价。但4-5倍的价格差,还是不免有些令人唏嘘。

这也再一次让中国药企看到了在创新药的产业链上还有多少路要走,也引发了对于踩中风口后如何把握机会的思考。

-01-

隔夜的金,还是到手的铜

普米斯创始人刘晓林,曾是信达生物研发副总裁,在领导信迪利单抗的开发上市之后功成身退,于2018年自立门户创办了普米斯。

普米斯的管线以靶向PD-L1、TIGIT、41BB的单抗、双抗为主。原本进展最快的是PD-L1/TGF-β双抗双抗,即PM8001,在同靶点赛道中属于第一梯队。但GSK和默克共同研发的PD-L1/TGF-β双抗双抗在2021年接连4项临床试验宣告失败,让其它追随者都默默放弃。

在此之后,PM8002成为普米斯最大的指望,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进入Ⅲ期临床的PD-L1/VEGF双抗,在PD-(L)1/VEGF双抗的领域进度也属于前三,临床数据优异。除此之外,在研还有多款肿瘤和自免双抗、ADC、新型细胞疗法,已经陆续产生BD交易。

刘晓林在创业初期融资比较顺利,2018年-2021年保持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公司估值已经水涨船高。但普米斯的投资人不具备托举创新药上市的后期基金人脉,加上当时已经进入资本寒冬,在2021年之后再没有融资。

普米斯的境况不算太糟,2022年起开始发力BD,将EGFR/cMet双特异抗体授权给翰森,首付款5000万元。次年这笔交易扩展到用于开发ADC,商业及里程碑付款提高到最高50亿元。2023年11月,普米斯与BioNTech达成授权协议,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和超十亿美元里程碑付款获得PD-L1/VEGF双抗的中国大区以外权益。

这两笔BD交易,让普米斯到被收购前夕都拥有一定的现金流。因此,在PM8002卖给BioNtech时,公司并不是像很多其它biotech一样是走投无路下的无奈之举

与BioNTech的首次授权合作还是比较常规的,但引起话题的是后续的收购事件。

2024年11月13日,普米斯与BioNTech达成股权收购协议。根据协议,BioNTech将以8亿美元预付款,最高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价码全额收购普米斯。这一收购价码甚至少于PD-L1/VEGF双抗单个资产的总交易额(详见:普米斯被BioNTech收购,一个“蛋比鸡贵”的时代),当时业内就在探讨为什么?

一位从业者称,普米斯曾接触美国投资人,寻找上市机会。但可能是担心无法上市,在这之后不到6个月,普米斯就在现金流还不错的情况下,匆匆卖身。

普米斯的考虑不无道理,两个进展最快的管线,一个暂停,一个授权出海,剩下的资产支持不了太高的估值。而如果不能上市,普米斯的现金流危机也早晚会出现。于是在熬着等机会,和早点上岸两个选项之间,普米斯选择了后者

“后轮投资人其实是反对的,但是早轮投资人主张卖身,想要尽快退出,而且没有咨询专业banker,所以没有谈下更高的价格。”与之形成对照的礼新,就找了经验丰富的banker谈判,在普米斯被9.5亿美金收购的同月,礼新研发的刚进I期的PD-1/VEGF双抗收到了近6亿美金首付

如果再坚持半年,普米斯可能能迎来长夜后的曙光,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没有如果。

-02-

普米斯的结局能避免吗?

同一个管线,普米斯卖给BioNTech,潜在总金额十多亿美元;BioNTech卖给BMS,潜在总金额超过百亿美元。

这其中有这个赛道大火带来的被动增值。

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康方生物发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AK112在头对头3期临床试验中击败K药,一举抬高了PD-(L)1/VEGF双抗的价值。

但更多的,BioNTech更是功不可没。

普米斯的PD-L1/VEGF双抗授权给BioNTech后,已从二期迈入全球三期临床阶段。目前,BNT327联合化疗的二线三期试验已在华启动,全球性临床则聚焦一线治疗,目前已治疗了超过1,000名患者,包括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的全球性3期试验,计划于2025年底前启动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全球性3期试验

BioNTech还计划通过超439例的三期研究全面验证疗效,同时加速探索BNT327与TROP2、HER2等靶点ADC药物的协同效应。

如此规模的全球性临床是普米斯自己无法做到的,也是现在PM8002的价值所在。

所以即使BioNTech获利更多,某国际知名美元基金合伙人依然认为,这就是个销售链条,没有BioNTech做“加工商”,卖不出这么多钱

“去年恒瑞引领的NewCo成为潮流,NewCo交易占据创新药交易事件的一半以上,也是一样的逻辑。需要加工商,把优质资产从成堆管线中筛选出来,带领中国创新药从国内走向国外,让别人看见并认可。被看见和被相信的成本是很高的。”

三生制药没有经过中间商,一步到位和辉瑞达成授权合作,获得了12.5亿美元首付款和60亿美元潜在总付款。相比其他先授权给海外biotech,再寻找MNC买家的曲折路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BD案例。

但三生制药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小biotech所难以承受的。很多时候,biotech只能见好就收,没有太多筹码。或许也是这一想法,促使普米斯早在PD-(L)1/VEGF双抗身价暴涨之前授权给BioNTech,此后更加被动

普米斯也不会想到,2024年,MNC和海外基金来华扫货,多款ADC和双抗/TCE出海,已经势不可挡,领头羊康方更是做出了惊艳的数据,紧跟其后的管线都可以借风口谈个好价格,比如礼新。

如果不考虑时机,普米斯有没有争取更多价值的可能?答案也是肯定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避免贱卖优秀资产有几个要素,首先投资人要懂创新药研发和BD逻辑,最好有一定supportive network;其次biotech的BD要懂药物的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和买方,且真心为公司着想;最后拥有处于临床阶段的爆款药物,和买方达成初步意向后,需要找banker介入配合。

总的来说,还是人的问题。

在一个理想的场景中:投资人一定要有长期主义,能在投资后长期监督和扶持;研发型创业者也需要为之计深远,找到专业和长期合作的基金,不要过于在意短期利益。有的时候,投资人为了抢项目给出过高的估值,之后可能反而成为公司下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对普米斯来说,核心管线进入更大的平台,投资人盈利退出,已经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完成了从0-10的成功。而从10-100的巨大空间,留给其他中国biotech去思考。普米斯的案例,能够让中国创新药从业者看到优秀资产的价值天花板,在交易时做更充分的准备和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