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半年9家港股IPO,药企为何扎堆“南下”?
产业资讯 BiG生物创新社 2025-07-10 195

过去半年以来,有多达39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在完成的港股IPO中,目前医疗健康企业有9家,与2024年全年11家IPO的数量,不相上下。这9家医疗健康企业IPO中,有8家是创新药企业。可见创新药已成为港股备受关注的赛道之一,而且这种现象在2025年下半年有持续升温之势。港股IPO的火热,为国内创新药企注入了动力源泉。这些顺利港股IPO的创新药企,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扎堆赴港背后,有哪些深层次逻辑?

01

“一技之长”更受青睐

与以往不同,目前市场上受青睐的创新药企,不再依赖单纯的管线数量,取而代之的是经过BD验证的技术平台或者优异的临床数据,也就是有“一技之长”的企业。2025上半年,在港股过会的9家医疗健康企业有:脑动极光-B、维昇药业-B、映恩生物、觅瑞MIRXES-B、恒瑞医药、派格生物医药-B、佰泽医疗、药捷安康-B、泰德医药,其中恒瑞医药和映恩生物分别募资98.90亿港元和16.39亿港元,居新股募资金额前两名。

恒瑞医药不必过多介绍,映恩生物在港股市场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依然超额募资,足见市场对于映恩生物的认可。映恩生物是国内ADC领域最具实力的药企之一。目前,映恩生物成功构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BAC(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MAC(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UPAC(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四个新一代ADC技术平台,这些平台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高价值属性。

基于先进的技术平台,映恩生物在双抗ADC以及自免ADC领域,已取得不错成果。其核心产品HER2-ADC DB-1303及B7H3-ADC DB-1311已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认定。关键产品靶向B7-H3/PD-L1的双抗ADC DB-1419,是潜在FIC,临床试验已启动。

映恩生物的技术实力已得到诸多大药厂认可。目前已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GSK、Avenzo、三生制药等国内外顶尖药企达成BD协议,交易总价值超60亿美元。

药捷安康也是一家未盈利biotech企业,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当日,公司收盘涨幅为78.71%。

药捷安康的在研管线不算多,目前已建立六种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及一款临床前阶段候选产品的管线,但是其中多款产品具有全球稀缺性。最接近商业化的是一款多靶点激酶(MTK)抑制剂品Tinengotinib,首发适应症为胆道癌。

在结构设计上,Tinengotinib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嵌入FGFR2蛋白的结合口袋,通过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三大关键通路,精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免疫逃逸,从而在第一代药物失效后依然保持高活性。

在临床应用上,Tinengotinib主打FGFR耐药之后的后线疗法。以胆道癌为例,现有标准疗法只有约19%的ORR,在耐药之后。根据Tinengotinib的临床II期数据,在经过FGFR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进展的胆道癌患者中,PR率为9.1%,在对FGFR抑制剂做出反应后耐药的患者中,PR率达到了37.5%。这是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胆道癌之外,Tinengotinib还在开展针对前列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适应症研究。

此外,药捷安康的在研管线中还有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TT-01488,具有BIC潜力;全球第二款进入临床阶段的PDE9抑制剂TT-00920(适用于心力衰竭);高选择性的S1P1调节剂TT-01688(特异性皮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产品均瞄准高度为满足需求领域,且做到了BIC或全球进度前列。

在最近一周冲击港股的医疗健康企业中,还有百力司康、亦诺微这些细分赛道佼佼者。

百力司康于2025年6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公司致力于开发下一代ADC。值得一提的是,百力司康早在2018年就与卫材签订了许可协议,可行使在HER2、EGFR和B7-H3靶向ADC中 使用艾立布林(Eribulin)连接子的全球独家权利。

艾立布林是采用纯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结构最为复杂的非肽类药物,被誉为化药合成界的“珠穆朗玛峰”。其制剂产品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由卫材开发,可通过抑制微管生长,进而抑制癌细胞生长、改善肿瘤微环境等。

百力司康目前已开发出以艾立布林为毒素的系列ADC药物。并且自成立以来,百力司康已经历了5轮股权融资,总计约人民币8.738亿元。

亦诺微医药于6月25日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公司致力于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新型溶瘤免疫疗法和工程化外泌体疗法。公司核心产品MVR-T3011是一种基于HSV-1的新型溶瘤免疫疗法,通过将强效的肿瘤裂解与表达抗PD-(L)1抗体和IL-12相结合,拟开发治疗膀胱癌、头颈鳞癌等。2024年3月,MVR-T3011获FDA快速通道认证,用于通过肿瘤内给药作为单药治疗曾接受铂类化疗及至少一线抗PD-(L)1治疗后仍有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鳞癌患者。

以上药企也在告诉市场,纵然IPO市场在回暖,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质地

02

赴港背后的底层逻辑

据Wind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6月26日,已有40家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总额1047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的27只新股融资115亿港元相比,新股上市数量增加48%,融资总额攀升810%。这其中,不乏A股中的佼佼者,比如恒瑞医药。

那么这些企业为何在现金流充足且有持续造血能力的情况下,再次选择赴港IPO?这与药企的战略化布局以及政策红利有关

对于药企来说,实现A+H,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风险的分散化;还能有助于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由于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赴港上市有助于企业接轨全球估值体系,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出海”做铺垫。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推出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等。

港交所也表现出积极响应。在审批流程上更优化,使得企业上市更加高效。去年10月,港交所开通“A股公司快速审批通道”,对符合条件的A股上市公司审核压缩至30个工作日。

今年5月,香港证监会正式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同时,这些年港交所也在不断简化上市条件。

另外,受国际环境持续变动的影响,全球医药产业正在经历深度变革,而港股市场则成为这场价值重构的核心承载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国际长线资本悄然回归港股。据公开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5810亿港元,接近2020年全年历史第二高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正努力将香港打造成与美国资本市场相匹敌的全球金融中心,港股已然成为连接中国企业和国外资本的一个重要桥梁

再看国内药企,在恒瑞之前,已实现“A+H”两地上市的有药明康德、复星医药、君实生物等;目前还有百利天恒、迈威生物等企业均希望在港股二次上市

03

多层次利好加注

创新药企迎来黄金发展期

今年以来,港股之外,A股市场也释放出积极信号。截至2025年6月30日,A股三大交易所单日受理IPO企业数量达41家,创年内新高。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在7月1日迎来标准重启后的首家过会企业禾元生物。这意味着尚未盈利、但具备强技术壁垒的创新药企业重获国内上市路径,该复苏信号进一步激发医疗行业创新活力。

支付端改革也在同步推进。1月,国家医保局召开支持创新药发展企业座谈会,提出将着力完善“1+3+n”多层次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引导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将创新药纳入保障责任。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重磅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商保多元支付等方面进行支持,进一步完善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举措。

而国内药企经过几年寒冬洗礼后,正在回归Biotech初心,聚焦核心管线研发,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在资本的支持下,中国创新药企即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而港交所已成为展示中国优质资产、吸引全球资本的关键平台,也成为中国创新药投资高地的标志之一。



您可能感兴趣
一个“典型”Newco公司的一生!
一个“典型”Newco公司的一生!
产业资讯 胖猫的生命科学札记 2025-07-16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