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e Pharma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制药行业展望》描绘了一幅震撼图景:到2030年,全球处方药市场将膨胀至1.756万亿美元规模,而其中GLP-1类药物将独占9%的份额,礼来的替尔泊肽更将以617亿美元销售额创造新神话。
当资本盛宴达到高潮,医药创新的聚光灯已转向下一代颠覆性技术:环肽凭借其稳定性和靶向能力突破传统多肽局限;siRNA以“一次给药,长期有效”重塑基因治疗范式;分子胶则开辟了靶向蛋白降解的全新战场,三者共同推动药物开发从“可成药靶点”向“全靶点覆盖”跃迁。
在这场重塑治疗范式的技术竞逐中,中国创新力量正以颠覆性姿态登上核心舞台。
TONACEA
01
分子胶,靶向“不可成药”领域的突破
分子胶技术作为靶向蛋白降解领域的创新疗法,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获得了“蛋白质红娘”的称号——可以将两个原本“不熟”的蛋白“撮合”到一起,改变它们的互动方式。
与传统药物的“锁钥模型”不同,分子胶通过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改变其表面形状,使其能够与目标蛋白结合。一旦形成三者结合,E3连接酶就会在蛋白质上添加泛素分子链,触发细胞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将目标蛋白质分解。
这种机制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解决了不可成药靶点的难题。据统计,FDA批准的药物仅仅靶向了一小部分潜在靶点,大量潜在靶点受限于小分子药物的局限性难以开发药物。
诺华生物化学家Pamela Ting指出,分子胶作为小分子蛋白质降解剂,其生产和管理成本相比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基因编辑疗法低得多。这一经济优势为分子胶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分子胶降解剂仍寥寥可数,其发现过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缺乏系统的发现和设计策略。临床研发也不顺利——诺华在I期试验后停止了其IKZF2降解剂,Celgene和Biotheryx的GSPT1降解剂也已不再开发。
随着AI技术的深度整合,分子胶发现过程的偶然性瓶颈有望被打破。达歌生物的GlueXplorer平台已积累超一万种分子胶化合物数据,药明康德的分子胶DEL库则为全球药企提供筛选服务。AI算法正在系统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接口”规则,分子胶设计逐步迈入理性阶段。
跨国药企正以极大的热情押注这些新兴技术平台。诺华、罗氏、艾伯维、诺和诺德等巨头在过去两年签署的分子胶领域合作协议,每项金额均超过10亿美元。
2024年1月,艾伯维宣布超16亿美元与Neomorph达成合作,开发针对肿瘤和免疫学靶点的新型分子胶蛋白降解剂。同年2月,诺和诺德投入15亿美元用于获得Neomorph平台使用权,推进心血管、罕见病的治疗。
罗氏在分子胶赛道的布局上可以说是比较激进的选手。
2025年5月,罗氏旗下基因泰克与比利时生物技术公司Orionis Biosciences宣布与达成超20亿美元的合作,共同开发针对肿瘤领域挑战性靶点的小分子单价分子胶药物。Orionis的Allo-Glue平台整合了人工智能、高通量机器人自动化及化学生物学技术,可系统性分析数亿个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事件,加速分子胶的发现与优化。
上述交易是继2023年双方首次合作后,罗氏在分子胶领域的又一次重磅投入,合作总额累计突破40亿美元。在更早之前的2023年10月,罗氏还与分子胶明星公司Monte Rosa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
中国药企正以 “自主研发+AI赋能” 双轮驱动实现技术突围。诺诚健华基于分子胶平台研发的高效选择性IKZF1/3降解剂ICP-490,正在开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恒瑞医药的HRS-3738、康朴生物的KPG-818胶囊等分子胶药物也已进入临床阶段。
TONACEA
02
环肽,中等分子的治疗革命
2025年7月,Unnatural Products(UNP)宣布与全球免疫学公司argenx达成战略合作,开发针对传统“不可成药”疾病靶点的口服大环肽类药物。根据协议,UNP有资格获得高达约15亿美元的潜在付款。
环肽是一种由氨基酸以肽键链接形成的环状化合物。与传统线性多肽相比,环肽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刚性结构,其独特优势在于稳定的空间结构和强靶点亲和力。在药物研发领域,环肽作为介于小分子药物与抗体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一类中等分子量药物形式,正展现出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自然界中已经发现1000余种环状肽,其中临床上已经批准了超过40种环肽药物。在过去20年间FDA和EMA批准的60余种多肽药物中,近三分之二为环肽结构,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巨头布局印证其价值。诺和诺德领投的Orbis Medicines完成2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专注口服大环肽药物研发。阿斯利康在今年3月宣布与中国公司元思生肽(Syneron Bio)达成合作,支付75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总价34亿美元的金额,获得Synova™智能化环肽平台使用权,加码慢性病环肽药物。
环肽药物的竞争格局中,UNP凭借其AI驱动的大环肽平台成为领跑者。除了前述交易外,UNP在2023年12月完成3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在2024年与默沙东达成2.2亿美元合作。
环肽药物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筛选效率。UNP的平台通过并行实验和机器学习的结合,解决了大环领域药物化学的复杂性。该平台结合了人工智能引导的化合物设计、大规模并行合成和直接生物筛选,能够快速生成具有抗体样特异性的药物样大环。
国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八个环肽子库,每个子库均采用相同的合成砌块组合,但通过不同的环化方法完成环肽骨架构建,最终共同组成包含约1亿种不同环肽分子的超大规模环肽库。
这种多环化策略显著提升了筛选苗头分子的可靠性。在针对肿瘤相关蛋白MDM2的筛选中,特定氨基酸序列的环肽在不同环化策略下均被富集,其中最高结合活性(Ki)达11nM。
全球研发趋势已从抗感染转向抗肿瘤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年上市的环肽药物中,抗感染占比约39%,内分泌药物占比约28%,而今在研管线中50%聚焦抗肿瘤。
由Bicycle Therapeutics研发的第二代双环肽偶联毒素疗法BT8009,已进入全球首个III期临床试验。临床数据显示,BT8009在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8%,且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眼部反应、外周神经病变和皮肤反应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显著低于同类ADC药物Padcev。去年7月,CDE官网公示这款产品已经在中国申报临床。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双环肽技术曾获得罗氏、拜耳、诺华等多家公司青睐,并与之达成高额合作。
最新的研究中,青岛能源所联合山东大学团队通过随机非经典多肽整合发现技术,在大容量环肽库中筛选出一种高亲和力环肽5L1,其KD值达到7.1 nM。这种环肽能够作为分子胶,同时与两个MCL1的BH3结合口袋结合,诱导MCL1同源二聚化,从而阻断其与下游促凋亡蛋白的相互作用,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潜力。
中国在产业端悄然卡位,2023年8月,韩束牵头发布国内首部《化妆品用原料 合成多肽》团体标准,推动环肽在抗衰领域的应用规范化。
TONACEA
03
siRNA,基因沉默技术的黄金时代
siRNA药物市场正处于爆发性增长期。今年5月,信立泰宣布与国为生物达成协议,获得后者自主研发的AGT-siRNA药物GW906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许可权益;同一时期,艾伯维宣布以3.3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潜在数十亿美元与ADARx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
3月底,礼来宣布其新型siRNA药物lepodisiran在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赛诺菲和Alnylam联合开发的潜在重磅siRNA疗法Qfitlia(fitusiran),也已在3月获FDA批准。这款疗法通过抑制肝脏中抗凝血酶的生产,有望成为一种革命性的预防手段,造福所有血友病患者。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达到50.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据maximize market research统计,到2029年,siRNA治疗市场预计将从127亿美元大幅增长至3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3%。
这种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递送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药明康德研究团队在《Bioconjugate Chemistry》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开发出基于工程化肽支架的多价siRNA递送系统。该平台通过精确控制的三正交反应,实现了2-4个siRNA与单个GalNAc的模块化组装。
siRNA领域的另一大突破是GalNAc耦合技术的普及。该技术通过结合到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实现高效的肝脏靶向递送。例如,诺华的Leqvio实现皮下注射每六个月给药一次,推动siRNA向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病领域拓展。
化学修饰技术的成熟也大大提升了siRNA的稳定性。通过2’-O-甲基修饰、硫代磷酸骨架等技术,siRNA的半衰期延长至数周,同时降低了免疫原性风险。
随着技术的突破,siRNA的适应症正从罕见疾病扩展到常见疾病。在约10亿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市场潜力巨大。
多靶点协同治疗成为新兴趋势。研究证实,siRNA联合P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协同效应。而环肽作为“分子胶”诱导蛋白同源二聚化的能力,为开发新型蛋白功能调控药物开辟了道路
在siRNA领域,Alnylam、Novartis、Novo Nordisk、Genzyme和Arrowhead等企业构成全球核心制造商。据Global into research的数据,预计到2031年,全球siRNA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61.87亿美元。美国占据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消费市场,份额约57%,其次是欧洲。最大的应用市场是神经系统疗法,约占52%的份额。
中国siRNA治疗市场的核心企业包括瑞博生物、圣诺生物、悦康药业等,均拥有小核酸药物技术平台及相关管线。随着中国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核酸药物发展,本土企业有望在siRNA领域实现突破。
— 写意评语 —
生物医药的下一个黄金时代将由这些技术重新定义。分子胶将成为攻克“不可成药”靶点的利器,环肽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上的突破将改变中等分子药物的竞争格局,而多聚体siRNA技术将基因治疗的边界推向更广阔的疾病领域。
随着罗氏、诺华、艾伯维等巨头的重金布局,下一个百亿级重磅交易很可能在这些领域诞生。而在中国,随着诺诚健华、恒瑞医药等企业的临床管线推进,以及中科院多个研究所的源头创新,本土力量正成为这场全球竞赛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7月24-26日,同写意在T20+大会中特设置化药新分子开发、合成生物学与医美新材料开发、mRNA肿瘤疫苗与SiRNA药物开发等平行主题会议,讨论上述技术,助力行业突破“不可成药”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