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200%关税重压下,中国药企靠AI“18个月研发奇迹”逆袭?
产业资讯 药视声 2025-07-24 18

2025年7月8日,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的一席话如惊雷般震动全球医药界:“我们将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给予企业1-1.5年调整期。”

这一威胁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商务部已于2025年4月正式启动针对进口药品的“232条款”调查,涵盖成品药、原料药及药品成分。而7月底即将公布的关税细则,可能成为压垮全球医药供应链的关键变量。

数据显示,美国药品市场价值约7499亿美元(2024年数据),占全球市场的近40%。但本土仅能生产约20%的原料药,60%的成品药依赖进口。

若200%关税落地,进口药品成本将翻倍,直接冲击礼来、诺华等跨国药企的利润空间。巴克莱测算,仅25%的关税就会使美国药品年成本增加510亿美元,药价上涨12.9%。这种压力正转化为具体行动:强生、诺华等企业已宣布超千亿美元投资计划。

跨国药企的本土化突围

在弗吉尼亚州蓝岭山脉脚下,阿斯利康的新原料药工厂已破土动工。这座投资超百亿的“超级工厂” 将生产口服 GLP-1 候选药物和PCSK9 抑制剂,直接对接美国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市场的旺盛需求。

这只是其500亿美元投资的冰山一角 —— 在马里兰州,细胞疗法研发中心正在扩建;在马萨诸塞州,AI 药物发现平台即将上线。

这种布局背后是清晰的财务逻辑。

阿斯利康计划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营收,其中50%来自美国市场。2024年,美国市场贡献了其40%以上的收入,而本土化生产可将关税风险转化为成本优势。

与阿斯利康的精准布局相比,礼来的扩张更具“产能军备竞赛” 的特征。

其270亿美元投资投向四座新工厂,其中三座专注于活性药物成分(API)生产,尤其是替尔泊肽(tirzepatide)—— 这款药物2024年销售额达183亿美元,其产能扩张直接瞄准美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工厂选址印第安纳州并非偶然—— 这里是礼来的全球供应链枢纽,通过 “近岸生产”预计可将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

诺华的应对策略则展现了全链条重构的深度。

其230亿美元投资覆盖原料药、生物制剂、放射性配体疗法(RLT)等全链条,圣地亚哥的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更将整合基因编辑与 AI 技术。这种 “闭环战略” 不仅规避关税,更通过技术本地化形成竞争壁垒。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间寻找平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正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布洛芬、肝素等品类被列入美国关税清单,部分品类(如布洛芬)累计税率达145%;另一方面,跨国药企加速“供应链区域化”,可能冲击约120亿美元的原料药出口市场。

在应对传统出口挑战的同时,中国医药产业正通过创新药“技术授权+本土生产”的双轨模式,开辟全球化竞争的新路径。

尽管关税阴影笼罩,2025年前五个月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复星医药的PD-1抑制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产品通过海外授权合作进入美国市场。

再鼎医药的策略更具代表性:其苏州工厂生产的则乐(尼拉帕利)直接供应中国市场,而美国市场通过爱尔兰合作生产基地规避关税,形成“中美双市场互补”格局。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为这种突围提供了关键支撑。

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正在升级:医保目录新增创新药支付机制,将CAR-T疗法等高价药纳入医保谈判与商保补充支付体系;同时,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板块融资额同比增长45%,为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产业格局的重塑逻辑

关税政策正在催生“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区域集群。

欧洲制药行业警告,若欧盟无法与美国达成关税豁免协议,诺华、罗氏等企业可能将10%-15%的产能转移至美国。

这种迁徙将加剧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但也为中国药企提供机遇——药明康德、凯莱英等企业已在墨西哥布局生产基地,通过USMCA(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间接进入美国市场。

AI与基因编辑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的AI设计药物INS018_055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II期临床试验中,FVC(用力肺活量)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p<0.05),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

这种效率提升使中国药企在GLP-1、PD-1等热门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可能。

美国的关税政策倒逼全球支付体系变革。

中国医保局2025年推出的《创新药多层次支付目录》,将CAR-T疗法等高价药纳入 “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协同支付机制,通过医保谈判降低自付比例至30%以下,提升本土药企的议价能力。

在风暴中锻造韧性

美国关税政策如同一场“压力测试”,正在淘汰依赖传统供应链的企业,同时为技术领先者开辟新赛道。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这既是挑战:原料药出口可能萎缩15%-20%;也是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部分头部企业有望在2030年前进入全球创新药收入前20强。

这场产业迁徙的终局,或许将重新定义全球医药创新的版图。


您可能感兴趣
2025年IVD并购:巨头分拆VS明星破产,谁在改写规则?
2025年IVD并购:巨头分拆VS明星破产,谁在改写规则?
产业资讯 MedTrend医趋势 2025-07-24 17
创新药的宏观趋势!
创新药的宏观趋势!
产业资讯 胖猫的生命科学札记 2025-07-2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