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创新药大放光芒,其中两个大事件尤为耀眼,一是维立志博吸引超3000亿港元资金认购,上市首日大涨92%,现总市值18亿美元,燃起市场对4-1BB双抗的热情;二是Abivax单日大涨586%,其仅有一个临床阶段管线Obefazimod,凸显海内外Biotech的巨大差异,美股Biotech研发模式更为聚焦,对数据读出的反应更为强烈。
与上述两家Biotech异曲同工,I-Mab是时候价值重估了。
I-Mab于2024年2月剥离中国资产独立运营,成为血统纯正的国际性创新Biotech,聚焦两项4-1BB双抗管线资产,Ragistomig (PD-L1 x 4-1BB)处于美国临床I期,相比维立志博核心管线LBL-024(PD-L1 x 4-1BB)具有差异化优势,Givastomig(CLDN18.2×4-1BB)在2025 ESMO GI读出惊艳数据,凭借独特的条件性激活机制,以及71%的整体ORR和83%的推荐剂量组ORR,体现出BIC潜力价值。
7月17日,I-Mab收购Bridge Health 100%股权,All in 4-1BB平台,为Givastomig下一步潜在的大型BD打下坚实基础。
I-Mab今年以来上涨近150%(截至7月25日),但4-1BB双抗的价值还远未释放,知名投行Jefferies对I-Mab给出5美元的目标价,仍有翻倍空间。Ragistomig大适应症进度领先于维立志博LBL-024,I期单药治疗已结束,在末线固体瘤病人中获得27%ORR,其中71%的获益病人接受过PD(L)1治疗,从而显示出Ragistomig在PD(L)1耐药人群中的潜在价值。目前,Ragistomig正进行优化给药方案的适应性设计临床研究。与此同时,Givastomig 剂量扩展阶段数据将于2026Q1发布,届时我们有望再次见识美股Biotech数据催化的威力。
这是云顶新耀之后又一个逆势成功翻盘的故事,控股股东康桥资本一直都是亲自下场,把有限的资源聚焦于价值最大化的地方,I-Mab的每个关键战略决策后面都站着康桥资本。
01
4-1BB双抗价值如何?
维立志博拥有一项4-1BB双抗资产,而I-Mab拥有两项4-1BB双抗资产,并且全部在美国开展临床。
踩准大药方向
4-1BB是在免疫系统的多种细胞上表达的共刺激受体,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且对于形成持久的肿瘤免疫记忆至关重要。4-1BB作为激动剂,能够重新激活凋亡的T细胞并大量扩增,因此特别适合治疗PD-1/PD-L1耐药的或无效的冷肿瘤。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全球4-1BB抗体药物市场将在2030年及2035年分别达至29亿美元及174亿美元。
I-Mab踩准大药方向。PD-L1 x 4-1BB是二代IO的差异化技术路线,可媲美PD-1 x VEGF广谱癌症治疗潜力,但竞争格局更好;CLDN18.2×4-1BB集合两大黄金靶点,有望加入一线胃癌标准治疗,全球胃癌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32年达到125亿美元。
然而,4-1BB靶点有较高研发壁垒,BMS和辉瑞都曾布局过4-1BB 单抗药物,但分别因为肝毒性或疗效有限而终止开发。
攻克毒性难题
I-Mab两项4-1BB双抗具有低毒性,得益于精密的分子设计。以Givastomig(CLDN18.2×4-1BB)为例,其CLDN18.2端结合力比安斯泰来Zolbetuximab(全球首个上市CLDN18.2单抗)高一个数量级,4-1BB端属于部分激动剂,结合强度被调低。如此形成条件性激活机制,Givastomig仅在表达CLDN18.2的肿瘤微环境中,通过与4-1BB受体的相互作用,条件性激活T细胞,既能增强T细胞在肿瘤部位的抗肿瘤活性,又可避免传统4-1BB药物在全身范围内激活T细胞可能引发的毒性反应。Ragistomig (PD-L1 x 4-1BB)也是在肿瘤微环境中结合PD-L1以激活4-1BB,减轻肝脏毒性及全身免疫反应。
冲刺最佳疗法
Ragistomig (PD-L1 x 4-1BB)在I期单药治疗中,有44个实体肿瘤病人,其中65%过去接受过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属于末线病人,观察到ORR为27%,DCR为69%。非头对头对比,Genmab的Acasunlimab(PD-L1 x 4-1BB)单药治疗中,ORR为6.6% 或13.3%,DCR为66%。
Ragistomig末线单药治疗中,甚至观察到完全缓解(CR)的病例,这个病例是一位卵巢癌患者,过去接受过7线治疗。
参考Genmab的Acasunlimab把每2周给药改成每6周给药后,PFS、OS都有提高,Ragistomig也在尝试扩大治疗窗口,开展适应性设计临床研究,在剂量水平、给药频率上探索最优方案,然后进入下一轮临床开发。
Givastomig (CLDN18.2×4-1BB)在2025 ESMO GI读出联合O药+化疗治疗一线胃癌Ib期研究数据:在8mg/kg与12mg/kg剂量组,ORR高达83%,优于IO+化疗(58%)和CLDN18.2单抗+化疗(48%),疾病控制率100%。
到数据截止日期,在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中,仍有8例在持续接受研究治疗,其中,最长的治疗持续时间达到11.3个月,显示出优秀的治疗持久性。
Givastomig低毒性是关键优势,使其能够与一线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O药+化疗)联用,而不增加安全性信号,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未出现4-1BB类药物常见的肝酶升高情况,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多为1/2 级,且事件发生率与O药+化疗一致,没有3级恶心呕吐症状,而获批的Zolbetuximab+化疗具有更高的3级及以上胃肠道毒性发生率。
有安全性背书,Givastomig才以用于一线胃癌治疗,与标准治疗简单叠加形成三药联合用药,且不改变标准用药,这也是监管机构所乐见的。
强效+低毒,比CLDN18.2单抗或ADC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Givastomig有望成为同类最佳CLDN18.2靶向疗法。
02
重现云顶新耀奇迹,康桥资本造就又一逆势翻盘
作为云顶新耀、I-Mab的孵化者和控股股东,康桥资本两度主导逆势翻盘奇迹,这不是偶然,而是植根于康桥资本在生物医药方面下场运营的精神、企业家思维,以及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把控力。
因为过于超前,开始都不被理解。
2022年8月16日,云顶新耀股价暴跌16%,原因是Trop-2 ADC获批上市不足百天,却卖回给吉利德,这成为创新药资本寒冬的一场大雪。然而,在康桥资本主导下,云顶新耀从2022年低谷至今,总市值从约20亿元回升至约230亿元。
当时,康桥资本提前嗅到国内肿瘤领域内卷的气味,果断卖掉Trop-2 ADC,回笼4.55亿美元现金,转而聚焦肾科领域,就这一个动作,就让云顶翻盘了。
2024年2月,原天境生物拆分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I-Mab(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biotech)和TJ Bio(吸纳原上市公司中国团队及资产,中国biotech),这在当时看上去又是一个感伤的故事。
其实,在天境生物中美业务切割时,康桥资本就已经预见到I-Mab将翻盘,而市场共识直到二代IO、4-1BB双抗价值显现时,才恍然大悟I-Mab翻盘了。
康桥资本经过艰苦努力,一开始为I-Mab做出前瞻性布局,留下具有海外权益的4-1BB双抗,留下1.85亿美元现金,这笔钱甚至超过维立志博IPO募资净额。同时重组整个上市公司团队,精简组织机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打造国际水准的Biotech,把资金用在价值最大化的地方,以最快速度推进美国临床,以最少的成本生成最多的临床数据,然后静待BD时机。
7月17日,I-Mab宣布以全资收购BridgeHealth,All in 4-1BB平台,此举将筑牢Givastomig知识产权护城河,为后续BD扫除最后一个障碍。同时也筑起专利栅栏,锁定上游权利,把后续CLDN18.2×CD3、CLDN18.2×CD47、CLDN18.2-ADC的全部潜在组合都收入I-Mab囊中,提前阻断后来者的分子骨架。中国CLDN18.2赛道呈井喷态势,但绝大多数使用外包CRO提供的鼠源抗体人源化改造,在亲和力与表位上难以绕开BridgeHealth的专利族。I-Mab此次收购后,意味着后续国内项目若继续沿用同一表位,将面临侵权风险;若要重新筛选抗体,则开发周期可能至少延后12-18个月。
安斯泰来预测CLDN18.2单抗Zolbetuximab将在美国及日本地区创收的驱动下实现销售额高速增长,年销售峰值可达7亿-14亿美元。Zolbetuximab主要适用于PD-L1低表达,同时Claudin18.2高表达的患者中,而Givastomig没有上述两个条件的限制,在CLDN18.2低表达(<75%)人群中仍有80%缓解率,对任何PD-L1表达水平患者的缓解率均为71%。
商业上,Zolbetuximab 2024年11 月在美国获批,预计美国年销售额2.2 亿美元,全球峰值销售额7 亿至14 亿美元。I-Mab Givastomig的患者覆盖量级高10倍,具有超级BD的潜质。大型制药公司已在关注Givastomig的临床数据,I-Mab也在与很多潜在的BD合作伙伴进行深入沟通,比如BMS与I-Mab有一个供应协议,免费提供O药供I-Mab临床使用,同时拥有优先购买权。
I-Mab将利用自身的前期临床开发优势,把药物数据做扎实,然后尽快实现转化,希望能与有后期临床开发、商业开发能力的公司达成license out或其他形式的交易。
Givastomig之后,I-Mab奇迹继续,有望将自身在美国市场的临床开发优势,与中国高效、高质量的医药创新相融合,以实现更长远的成长。
主导两次逆势翻盘,已充分验证领先时代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康桥资本缔造的生物医药奇迹也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