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创新药进入深水区的关键节点,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称“抗肿瘤专委会”)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及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于2025年7月27日成功举办了2025抗肿瘤药物创新研发大会,会议汇聚了来自顶尖医院、科研机构及创新药企的代表,就当前临床转化、机制突破、创新研发与国际化突围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主题报告
研究型医院、机制创新与全球路径重构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抗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秦叔逵,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抗肿瘤专委会顾问王理伟,担任本次大会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抗肿瘤专委会资深主任委员李进教授以《研究型医院的建设》为题,系统阐述了推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现实路径与制度支点。他指出,当前我国抗肿瘤药物创新已进入“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全球协同”的新阶段,而“研究型医院”正是连接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中枢枢纽。在这一体系中,医院不再只是药品使用终端,更是药物研发和适应症再开发的重要源头,具备“新机制发现—患者分型验证—新路径共识—成果转化转移”的全流程闭环能力。李进教授以高博肿瘤医院为例,介绍了其在推动“临床驱动型科研”和“科研驱动型转化”方面的探索:一方面,鼓励医生基于真实患者数据提出临床问题,并通过回顾性与前瞻性队列研究等手段,深入挖掘适应症定位与机制假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专利管理机制、引导高校和药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品化开发,推动医院技术成果的授权实施,实现“政策—高校—临床—企业—资本—商业”的合作链条。这种从“技术诞生地”到“技术落地者”的系统跃迁,是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抗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周彩存教授以《肺癌领域创新疗法发展趋势》为题,分享了当前肺癌治疗领域的关键趋势。他指出,PD-1/PD-L1路径虽在过去数年取得突破,但整体疗效已趋于平台期,仅有20%左右患者获得长期缓解,亟待创新机制与新型联合策略破局。报告中,周教授重点提出ADC药物作为突破口之一,凭借其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免疫系统的特性,在免疫难应答人群中展现出良好潜力,ADC+IO有望替代传统免疫+化疗,成为未来一线治疗新范式,东方医院也已启动相关三期研究布局。同时,双抗、三抗药物通过协同靶向多个通路,在提升疗效同时可能改善免疫逃逸问题,但周教授提醒,真正有价值的双抗应体现机制创新和生存曲线拉开,而非同质化跟风。未来肺癌的治疗需要打造“活得久、活得好”的新治疗曲线,PD-1/PD-L1路径已经研究很多了,ADC+免疫治疗的时代快要来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抗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张小田教授分享了题为《国产抗肿瘤新药全球布局趋势与展望》的报告。她指出,过去十年中国抗肿瘤药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本土验证到全球化的三阶段发展,当前已全面进入“出海布局”的关键阶段。针对PD-1等热门靶点已趋饱和的现实,她强调,行业应转向结构优化、机制重构与适应症再定位,以差异化实现突围。报告中,她特别提到肝癌、食管鳞癌等中国特色瘤种的研发价值,同时呼吁加强对罕见瘤种的政策支持与信息登记。她也指出,License-out模式日益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的重要抓手,临床医生在国际注册和转化路径中的角色愈发重要。在未来方向上,张教授强调肿瘤微环境、递送系统等将成为下一阶段布局重点。她认为,新药出海不仅是产品出海,更是机制、路径和人才的全球化。
圆桌讨论
从源头创新到支付协同的落地体系构建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主任、抗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郭军教授主持了题为《新型国际形势下抗肿瘤药物源头创新发展之路》的圆桌讨论。在讨论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抗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潘宏铭教授指出,源头创新的起点必须结合真实临床需求。他强调,药企在产品设计早期应主动吸纳多学科临床专家的意见,避免“闭门造车”,产学研协同应更早、更深地嵌入临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主任、抗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郭晔教授则呼吁,国内Biotech应在适应症定位上“快、准、聚焦”,尤其要立足中国独有病种分布与临床未满足需求区间,优先抢占空白赛道。他提醒,一期临床设计应摒弃贪大求全的试验逻辑,转向更具效率和转化价值的信号验证策略。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副院长、抗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周俊教授则从研究型医院角度出发指出,构建能支撑“从问题提出到产品落地”全过程的医院体系,关键在于配置具备临床判断力的研究医生、专业化的入排团队、高效响应的伦理与质控体系。IQVIA大中华区肿瘤与血液医学部负责人张湘伟指出,当前不少企业在药物开发中面临“临床价值反馈机制薄弱”的结构性问题,临床专家往往被滞后纳入研发流程,难以有效嵌入产品战略。他提出,应系统性建设“复合型桥梁人才”,即同时理解机制科学、临床路径、注册逻辑的跨学科专家,真正打通从发现到转化的逻辑闭环。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抗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秦叔逵教授围绕《三医协同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水平提升》主题主持圆桌讨论。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抗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殷咏梅教授率先指出,尽管医疗、医保、医药三方目标一致,但因价值导向与考核机制不同,医院在新药引进上面临制度性掣肘,尤其“自费药”被纳入药占比与DRG考核,影响落地效率。她呼吁尽快建立更清晰的院内准入机制,为创新药腾出制度空间。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顾问、抗肿瘤专委会顾问郭彤则分享了高博医院在“商业保险+创新药”上的探索,强调构建“统一诊疗路径+商保理赔标准”的必要性。他指出,纳入范围可优先参考CDE批准、CSCO推荐或已在海外获批并有真实使用数据的品种,为Biotech的本土商业化提供现实路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抗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刘天舒教授聚焦真实世界研究落地问题。她强调,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患者视角的随访体系建设、多药联用下不良反应的因果识别等,都是当前真实世界数据临床价值转化的关键挑战。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万江则指出,创新药在医保控费大环境下虽数量增长,但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这种“销售额与利润反比”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他呼吁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商业化出海”,并以贝达产品获得FDA批准和NCCN指南推荐为例,倡导加强国际影响力建设,为中国创新药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本次2025抗肿瘤药物创新研发大会聚焦“临床牵引、机制创新、转化落地”等主题,系统呈现了中国肿瘤药物研发从源头设计到全球布局的路径演进,来自研发、临床、产业端的专家充分碰撞思想、达成共识,明确了未来中国抗肿瘤药物发展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机制为支点、以系统能力为保障。正如与会专家所强调,唯有打通临床价值与支付路径的逻辑闭环,构建融合创新研发、政策制度与国际标准的协同生态,方能推动中国抗肿瘤药走向高质量、国际化的新阶段。